中新網義烏9月20日電(董易鑫)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全國唯一一個承擔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的縣級市、擁有被聯合國譽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這些,都指向同一座城——浙江義烏。
19日晚,“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第三十講在浙江大學開講。作為主講人,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葉幫銳以《胸懷“國之大者” 答好“時代命題” 不斷地打造新典范、再造新輝煌》為主題,進行分享。
9月19日晚,“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第三十講在浙江大學開講。王懌杰 攝義烏是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現有市場經營面積800萬平方米,商位8萬余個,匯集210萬種商品,服務中小微企業210萬家,帶動就業3200萬人,與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第六代市場標志性項目全球數貿中心計劃10月開業。
“如果在每個攤位停留3分鐘,走完所有攤位需要1年半左右時間。”現場,葉幫銳以生動比喻,將“義烏之大”具象化。
大,不止形容市場面積,更形容城市引力。
義烏每年新增人口近10萬,是全國首個外資主體破萬的縣級市,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縣域共同富裕指數”第1位、全國社會治理百強縣第1位,今年新設市場主體總量居全國縣域第1位。
“‘大約每秒有近400件快遞發出,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板’成為義烏快速發展的生動詮釋,‘給成長快的孩子換上一件大衣服’則是制勝法寶。”葉幫銳說,因此,探索“全景展示‘中國之治’”是使命必然。
9月19日晚,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葉幫銳在浙江大學作分享。王懌杰 攝多年來,義烏通過先后承接近50項國家級創新試點任務、超百項浙江省級以上試點任務等方式,持續深化改革,不斷積累制度創新優勢。“一地一策的個性化支持”透露出中國的治理智慧,義烏這座城市的人亦收獲著發展帶來的幸福感。
2024年7月,來自西藏墨脫的門巴族小伙帶著紅茶、羊肚菌等20多種家鄉特色農產品來到義烏、參與展銷,標志著義烏聚齊56個民族同胞,這也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縮影。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義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縣市首位,城鄉收入倍差縮小至1.79,392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村村年均超百萬元”,穩步走向共同富裕。
2022年1月25日,外籍學生、客商等人身著“中國紅”服飾,和義烏雞鳴山社區的居民合影并體驗當地民俗。(資料圖)董易鑫 攝此外,義烏雞鳴山社區還因匯聚了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位外籍居民,收獲“聯合國社區”美譽。截至目前,義烏常住外籍人士約2.9萬人,越來越多外籍志愿者組建起“洋調解”“洋打更”等公益服務隊伍,主動、深度參與“第二家鄉”建設。
當不同的人們在同一座城共創、共建、共享,近悅遠來的生態圈基本形成。葉幫銳說:“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開放也成就了義烏。”
作為“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主辦方之一,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黨委書記、社長柴燕菲表示,近年來,義烏不斷改革發展、先行先試,涌現出越來越多“中國之治”的創新成果,讓來到這里的全球友人看到中國的發展潛力與活力,是“中國看世界、世界看中國”的重要窗口。
柴燕菲說,“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開講以來,成為展現縣域參與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展示平臺、交流高地。作為肩負國際傳播使命的央媒駐浙機構,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將結合義烏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典范的實踐,進一步向世界講好浙江故事、中國故事。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求是特聘教授劉濤認為,義烏的發展模式體現了文明互鑒的實踐價值,有別于某些西方論調中所謂“國家間非強即弱、此消彼長”的思維。通過義烏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中國正在以自身的發展道路表明:不同文明之間可以實現共同繁榮、相互借鑒,這也是中國甚至是全球南方在發展實踐中所貢獻的一種智慧與方案。
據悉,“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