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見證了一輪20世紀30年代以來涉及國別最廣、加征幅度最高的貿易戰,即便如此,中國出口卻始終堅挺。
前8月,中國出口總值2.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9%,8月出口(以美元計價)增幅為4.4%,較7月有所放緩,實際出口并未降溫,8月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去年“格美”臺風將7月出口延至8月,導致基數太高。
從出口國分析,中國對新興市場,尤其是東盟、非洲、拉美等出口增速持續增強,對沖了對美出口的下滑。1-8月,以美元計價,中國對非洲、東盟和拉美的出口增速分別為24.7%、14.6%、5.8%,而對美出口下降15.5%。
分產品來看,8月,機電產品出口延續高增勢頭,其中集成電路、液晶平板顯示模組表現亮眼。
受搶出口退潮影響,中國對美出口或邊際放緩,但支撐中國出口韌性的核心驅動力始終不變。
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出口市場多元化和出海轉移。任何一次人為提高關稅,都會推動中國企業加速出海,即產業鏈轉移。這種趨勢不會因為今后美國關稅政策的改變而改變。
特朗普1.0時代,美國對中國多數產業加征關稅,中國企業通過成本優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已經逐漸適應了這一關稅。承受不了這部分關稅的行業,有的轉移到了墨西哥,有的轉移到了東南亞,能夠留下來的企業都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能力更強的大中型企業則發揮生產優勢,投資到更多的海外國家。
特朗普2.0時代,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倒逼企業重構全球市場版圖。中國企業正推進多國多市場布局,逐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分散風險。
隨著時間推演,中國企業越來越多選擇投資東南亞、中東、東歐、非洲等新興區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為關鍵增量,2017-2024年期間,中國對越南和馬來西亞、俄羅斯、墨西哥、巴西、泰國、阿聯酋等國的出口份額明顯提升。
“物美價廉”,是中國產品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從出口單價來看,部分產品美國從全球進口價格比我國進口價格高出100%,即使加征高額關稅,相比從其他國家進口在價格方面仍具優勢。
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來自三個維度:電力成本賦予中國制造生產成本優勢,產業集聚賦予中國制造的生產效率,工程師紅利賦予中國產業鏈研發優勢。
這三個維度決定了中國制造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有望維持“物美價廉”競爭優勢。也正是基于此,中國出口產品結構升級趨勢明顯,中高端制造逐步搶占歐美日韓的市場份額。
ITC數據顯示,2024年,除食品飲料、汽車及零部件外,中國幾乎所有行業出口份額都牢牢守住“全球第一”,并且家用電器、機械設備、紡織原料、賤金屬制品、汽車及零部件等行業出口份額在2022-2024年期間仍在持續提升。
隨著全球AI需求擴張,下游消費電子、物聯網、工業互聯、汽車電子等領域同步快速發展,帶動中國電子產品出口大增。
自2024年起,中國集成電路出口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今年4月特朗普臨時豁免部分電子產品關稅后,集成電路出口同比讀數再度增長,前8月,集成電路出口(以美元計價)同比增長22.1%,高于2024年17.4%的全年增速。
今年以來出口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半年基本面企穩及撬動市場風偏修復,其中一個重要支撐就是出口轉暖。評估中國資產,需要充分關注出口韌性的正面意義。
作者:周君芝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