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記者 石睿)“當前,導致社零增速變化的主要不是消費品或服務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而是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對未來收入預期相關。”9月21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5第三季度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原黨委書記高培勇分析。
他強調,面對當前日趨復雜的經濟社會狀況,不能在簡單搬用以供求分析為主要特征的一般宏觀經濟分析模式,而必須在此基礎上,把預期的因素納入到宏觀經濟分析中要考量的變量中來。
“從長期看,人們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不僅僅取決于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多取決于未來分配制度的走勢。”
關于完善分配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有系統的論述,高培勇認為,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句話: “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及“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
他進一步分析,初次分配很重要,但完善初次分配機制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需要整個社會協調配合才能達成,而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再分配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見效。
高培勇指出,再分配制度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要瞄準于、落實于居民個人層面的分配,而不是企業中間環節,二是要重視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當前,財富積累已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收入分配。
高培勇建議,“十五五”時期,要做出更貼近中國現實的分析,在短期政策調節和刺激之外,走出一條以改革開放為根本,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道路,是我們下一步要深刻研究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