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 國新辦22日下午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介紹資本市場和證監會工作情況。
第一,“四梁八柱”的法規制度體系建構成型。以新證券法實施為契機,對相關法規制度進行系統“立改廢釋”,期貨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監管條例等一些歷經“十年磨一劍”的法規發布實施,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治體系進一步健全。去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新“國九條”,證監會又會同相關方面相繼出臺了60余項配套規則,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得到全方位重構,為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打下制度基礎。
第二,多層次、廣覆蓋的市場體系更加完備。縱深推進科創板、創業板改革,成功設立并高質量推進北交所建設,持續深化新三板改革,穩步發展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股權市場。今年8月,A股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產品日趨豐富,公募REITs、科創債、資產證券化等創新品種加快發展。全市場期貨期權品種達到157個,廣泛覆蓋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領域,同時還設立廣期所,更好促進綠色發展。
第三,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市場功能不斷健全。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過1/4,已明顯高于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上市公司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明顯增強,這5年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到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過8成,相當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的2.07倍。同時,證監會也在積極推進完善資本形成機制和中長期資金入市機制。
第四,協同發力的穩市機制逐步完善。面對多重超預期風險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部署下,證監會協同各宏觀管理、金融管理、國資部門和相關市場主體加強政策對沖、資金對沖、預期對沖,有效防范市場大幅波動和系統性風險。“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
第五,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形成。堅持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不斷完善全鏈條監管體系,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十四五”期間,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處罰2214份,罰沒414億元,較“十三五”分別增長58%和30%,執法震懾進一步增強,透明度進一步提高,市場生態進一步凈化。
總的看,“十四五”期間,我國資本市場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也為“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