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9月22日電 (記者 賈靖峰 張茜翼)優質的生態環境、廣闊的發展空間,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創新活力加速奔涌,正使海南成為全球投資的“新熱土”和創業興業的“理想地”。
在22日上午舉行的“活力中國調研行”海南主題采訪活動介紹會上,海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叢勁松表示,目前,海南自貿港建設已進入成型起勢、即將全島封關運作的新階段,海南自貿港的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圖為出島貨車通過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線口岸”(貨運)集中查驗場。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從叢勁松的介紹中可見,海南自貿港的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封關運作有序推進。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將啟動全島封關運作。目前,自貿港進口征稅商品目錄、禁限進出口貨物物品清單、海關監管辦法、加工增值貨物內銷稅收征管辦法、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等封關核心政策及配套制度已印發實施,標志著海南在構建更自由、便利、開放的政策制度體系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
同時,海南自貿港第一批封關運作31個項目全部建成,8個對外開放口岸和10個“二線口岸”基礎設施及查驗設施設備基本完備,壓力測試和實戰化演練壓茬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海關智慧監管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可有力支撐封關運作后“零關稅”、加工增值內銷等特色業務“一線、二線、島內”便捷通關和高效監管需求。
圖為位于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的中國境內首個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簡稱“海南比科大”)永久校址在今年秋季開學前夕迎來首批新生。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二是自貿港核心政策效應澎湃釋放。過去5年,海南省累計實際使用外資1025億元,年均增長14.6%,累計176個國家和地區在瓊投資;可免簽入境海南國家擴大至85個,同境外39個自貿區(港)建立伙伴關系;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范圍擴大至全島;“中國洋浦港”登記在冊的國際船舶已達63艘,登記數量與運力規模穩居全國自貿港(區)首位,國際航行船舶總噸位穩居全國第二。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海南自貿港三張“零關稅”清單合計進口25.05億元、增長86.4%,減免稅款5.18億元、增長109.1%;服務進出口總額增長23.2%,對非洲、中東國家等新興市場貨物貿易進出口分別增長11.4%、3.8%。
三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今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370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連續四個月增速全國第一。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占全省GDP比重達到68.6%,成為海南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撐,特別是自貿港重點園區以不到全省2%的面積貢獻30%投資、50%稅收、70%進出口和90%利用外資。
引人注目的是,“南繁硅谷”加快建設,南繁種業及其關聯企業達2800余家,南繁種業產值突破180億元;中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二期項目全面投產,成為中國迄今為止產量最大的海上氣田,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文昌成功建成,并具備常態化、高密度、多型號發射能力。
四是市場潛力有效激活。海南深入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2025年前8個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2億元,增長9.6%,較全國平均高5個百分點。離島免稅累計購物金額突破2500億元,免稅市場規模占全國68%以上。第5屆消博會成功舉辦,展會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消費精品展。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已完成500多種國際創新藥械“中國首用”,基本實現醫療技術、裝備、藥品與全球先進水平同步,惠及患者超16萬人次,接待醫療旅游人數和特許藥械使用人次分別增長39.4%和113.9%。
五是綠色發展走在前列。海南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一流,PM2.5濃度12微克/立方米,2025年上半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6.8%、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率95.2%、同比增長0.2個百分點。綠色低碳走在前列,清潔能源發電量和裝機占比分別超過70%和8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59.6%、居全國第一,全省新建建筑中明確采用裝配式的項目占比超80%。
六是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建成和美鄉村300個,近百萬群眾直接受益;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全省農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鎮居民、全體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
在海南,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落地建設,實現“1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全省覆蓋,“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正成為現實。目前,海南人均預期壽命達80.5歲,常住人口5年增加53萬人,是全國8個常住人口凈流入的省份之一。
叢勁松表示,海南將認真做好封關運作系列準備工作,全力打造引領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以最開放的胸懷、最優惠的政策、最高效的服務,推動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