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9月22日電 (記者 賈靖峰 張茜翼)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將正式啟動全島封關運作。而封關,就是指將海南島全島建成一個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圍繞這一制度安排,海關如何平穩有序推進封關運作,助力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
圖為顧客在海口的海控全球精品免稅城選購香水。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聚焦開放政策落地見效
在“活力中國調研行”海南主題采訪活動介紹會上,海口海關副關長田濤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2020年6月發布以來,海口海關持續優化監管服務,全力推動海南自貿港政策制度落地見效,助力海南打造成為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聚焦政策落地,海口海關穩步推動原輔料、自用生產設備、營運用交通工具及游艇3項零關稅政策逐步擴容,實現“海、陸、空”全覆蓋,“零關稅”貨物累計進口貨值255億元,減免稅款49億元,享惠企業558家,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
按照“三不限”原則,海口海關將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擴大至全島實施,備案企業達129家,實際開展業務企業51家,累計內銷貨值109億元,免征關稅8.5億元,有效帶動海南醫藥、糧油肉類、珠寶玉石等實體產業發展。
海口海關也持續擦亮離島免稅金字招牌,創新實施“即購即提”“擔保即提”提離方式,開展“免保銜接”“電子標簽”等創新舉措。自離島免稅新政實施以來,海關已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超2000億元,免稅購物人數3000萬人次,免稅購物件數2.47億件,有力支撐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
在博鰲樂城“醫療特區”,海關有力保障“零關稅”藥品、醫療器械政策落地,“零關稅”藥械進口貨值2.25億元,減免稅款2947萬元,服務海南醫療健康產業發展。
海關積極支持海南自貿港重點產業發展,還見于維修產業。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海南落地見效,兩項維修政策成效明顯,有力支持海南維修產業發展。其中,暫時進境維修政策下已維修飛機100架,暫時出境修理復運進境免關稅政策享惠貨值26億元、免征關稅3800萬元。
打造智慧高效監管模式
田濤表示,封關運作后,海關更加突出貿易自由便利,按照“智慧監管、信用監管、順勢監管、協同共管”的思路,進一步創新監管模式,實現高效精準監管,著力打造與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海關智慧監管模式。
從田濤的具體解讀中可見,海關堅持“管放結合、精準施策”,有效聯動“一線”“二線”,促進口岸快速通關。
“一線”,更加自由便利。海關對不涉及檢驗檢疫和許可證件管理的進口“零關稅”貨物、保稅貨物實施徑予放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明確的對進口貨物的一項通關便利化措施。徑予放行貨物不涉檢、不涉證、不涉稅,申報項目從105項簡化至33項,貨物可快速通關,也進一步為企業節約成本。
圖為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線口岸”(貨運)集中查驗場。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二線”,突出智能高效。海關在“二線口岸”設置海關監管通道和非海關監管通道,海關監管通道僅對“零關稅”貨物、享受加工增值政策的貨物、放寬貿易管理措施貨物等三類貨物實行管理,大多數貨物及人員、交通運輸工具出島仍按現行規定管理,最大程度便利海南與內地貿易往來。
在“智慧+信用”方面,海關建設海關智慧監管平臺,與地方“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建設涵蓋29.7億條數據的大數據池、147個風險特征庫、93個大數據模型,開發“零關稅”、加工增值、離島免稅等智慧監管場景,實現自動化監管、智能化預警;推動建立“二線口岸”信用通關制度,對全省7萬多家外貿經營主體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管理,有效促進通關便利化。
海關也創新監管,大幅壓縮“二線”出島申報項目,“二線”報關單項目從105項簡化至42項;實施“分批出島、集中申報”通關模式,企業可先辦理貨物“二線”出島手續,后續再集中辦理報關納稅手續,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通關效率。
推動政策與產業深度融合
目前,在海關監管辦法、加工增值稅收征管辦法2項封關政策和徑予放行等3項總署配套制度基礎上,海口海關細化制定10個關級配套制度,正陸續發布。
面對海南自貿港封關在即,海口海關深入開展宣講解讀、精準服務和測試演練,解決企業適用政策難點堵點問題,確保全島封關后“二線口岸”運行穩定、便利、高效。
為支持海南高新技術產業延伸產業鏈、形成集聚之勢,海關總署對封關后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做了調整優化,進一步放寬企業享惠門檻,擴大進口料件范圍,將海南自產料件納入增值部分,擴大加工增值累計的適用范圍。
“此舉進一步釋放加工增值政策紅利,將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提升海南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田濤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