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養老院前,要交上萬元押金,萬一對方跑了怎么辦?”近年來,一些養老機構預收大額費用后,不按合同履行義務、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等問題時有發生,引發一些老人及家屬擔憂。今年以來,重慶市在全國率先試點引入養老機構預付費“提存公證”機制,保障老年人資金安全。
“提存公證”指的是老人或子女將養老機構預收費存入重慶市公證處在銀行開設的資金監管平臺,由公證處進行專門賬戶管理,并出具資金監管證明書。老人在使用或退回資金時,在監管平臺提出申請,重慶市公證處根據合同約定或申請審批記錄,及時據實劃付或退回相應資金。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有4417位老人通過養老機構“提存公證”系統,把預付給養老機構的押金、養老服務費等“養老錢”繳存在專用提存賬戶,這一賬戶可確保資金獨立于養老機構的自有財產,即使養老機構破產或涉及訴訟,資金也不會被凍結或挪用。老人再也不用擔心養老機構“資金爆雷”或“卷款跑路”。
民政部公布的2024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共有4萬個,床位507.7萬張。養老機構預收費一般包括養老服務費、押金和會員費。
根據2024年12月31日出臺的《重慶市養老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重慶全市的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建設的養老機構,不得收取會員費;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機構須滿足床位規模在200張以上等5個條件,才能收取會員費。
在重慶,養老機構對單個老年人收取的養老服務費預收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養老機構對單個老年人收取的押金最多不得超過該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月服務費的6倍,且不得超過該老年人月床位費的12倍。比如,某養老機構收取入住自理老年人月服務費3000元、月床位費800元,該機構收取入住自理老年人押金最高限額應為9600元。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部分老人對養老機構收取預付費后,不提供服務或者提供的服務質量不佳有擔憂,對退住時,能否按時退還預付款感到不安。”重慶市江北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陳璐表示,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養老服務”名義,以“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非法集資,騙取老年人的“養老錢”,嚴重損害老年人合法權益,擾亂養老服務市場秩序。
在重慶市民政局、重慶市司法局指導下,重慶市公證處聯合交通銀行打造全國首個養老服務“提存公證”資金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江北區是重慶最早引入“提存公證”機制、使用這一平臺的區。
在平臺上,預收費的具體使用和監管實行全線上流程,老人從養老機構退住時,可在手機端提出申請,養老機構確認后,預付費由公證處賬戶結算至老人賬戶;養老機構遇到老人生病住院等情況需要使用預付費時,由養老機構在手機端提出申請,民政部門線上確認,預付費由公證處賬戶結算至機構賬戶,既保證老人資金安全又提升老人體驗。
陳璐介紹說,以退費為例,當老年人因健康變化、轉院等情況需退還預收款時,家屬僅需通過監管平臺提交申請,系統自動關聯合同約定與履約記錄,民政部門與公證處線上聯審,確認無誤后,由監管賬戶直接原路返還資金,全流程平均辦理時間由原來的7個工作日壓縮至不足24小時,退費效率提升80%以上。
截至目前,江北區已有639位老人的“養老錢”納入“提存公證”監管機制,22家養老機構共204.47萬元預收款納入平臺。
“工作量減輕了,減少了人工監管和線下審批,可在平臺直接呈現資金流向;采取合同網簽公證,減少了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陳璐說,最重要的是合同網簽公證,使用統一的合同范本,改變了以往養老服務預收費收取和使用標準不一、隨意性大的問題。
據介紹,每筆支出都必須經過老人或親戚和養老機構雙方確認,由重慶市公證處審核無誤后放款,有效避免亂扣費現象;當發生退費爭議時,提存協議雙方可通過事先選定的仲裁機構依法調解仲裁,公正處理資金歸屬問題,有效避免糾紛升級。
平臺通過集成線上簽署電子合同、資金監管證明出具、全過程留證、隨時查證和高效取證等功能,與司法仲裁流程無縫銜接,形成“監管-存證-仲裁”一體化的法律保障機制,一旦發生糾紛,可快速調取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據鏈,極大降低維權成本。
同時,平臺通過數據留痕、流程透明化,減少人為干預環節,有效壓縮權力尋租空間,確保監管權力陽光化、規范化運行。
重慶市社會福利指導中心副主任倪偉表示,民政部門通過后臺實時監測資金流向,發現異常支取或挪用苗頭及時預警;公證機構定期核驗賬目合規性,強化第三方監督;消費者可通過監管平臺隨時查閱個人賬戶余額及消費記錄,真正實現“花得明白、用得放心”,充分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隱患。
截至目前,“提存公證”機制已推廣至重慶市的渝中、巴南、南岸、江津、涪陵等8區,平臺已上線養老機構257家,監管資金557.90萬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裴思童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10月2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