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忙都市到自然鄉村,從文物欣賞到文化體驗,從情景演繹到觀賽參賽……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日期間,各類“文旅+”業態持續升溫,許多人走出家門,進行沉浸式旅行。
數據彰顯出“流動中國”的活力和動能:今年國慶中秋假期(10月1日至8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4.33億人次,日均3.04億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長6.3%。
文旅部近日發布的數據也勾勒出市場的火熱圖景:2025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游32.85億人次、總花費達到3.15萬億元。
這背后,是“文旅+”融合模式對消費增長的拉動。政策的引領為產業融合指明了方向。此前,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的《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推動創新和豐富服務消費場景,支持優質消費資源與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商旅文體健融合的消費新場景。
當下,游客追尋的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打卡式”觀光,而是對文化認同、情感價值與深度體驗的渴望。在中山大學旅游管理與規劃系主任陳鋼華看來,這種日益多元、個性化的需求,正倒逼文旅行業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催生出形態各異的“文旅+”新業態。
天津舉辦戲劇節,多部沉浸式話劇、歌劇、曲藝劇在城市各大文化地標輪番上演,輔以多種夜游體驗項目,吸引了眾多游人;在湖南,山地自行車賽、街舞錦標賽等各類賽事匯聚大量人流……“文旅+演藝”與“文旅+體育”的深度融合,成功拓展了消費的新時空。
“文旅消費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消費,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陳鋼華認為,其價值不僅在于直接的經濟貢獻,更在于對相關產業強大的輻射與帶動能力。
“文旅+”的本質是雙向賦能,它既是“文旅+百業”,也是“百業+文旅”。陳鋼華表示,這意味著各行各業都能在其固有基礎上,衍生疊加文旅功能,從而突破產業邊界,重塑消費生態。面對游客從“看山看水”到“觀文品史”的需求轉變,單一的觀光產品已難以為繼。“文旅+”通過深度融合,有利于塑造獨特的區域品牌,提升地方知名度,成為驅動行業創新升級的引擎。
盡管“文旅+”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假日經濟注入了活力,但若停留在“為加而加”的淺層融合,消費熱潮將難以持續。如何讓文旅與千行百業由“相加”走向“相融”?陳鋼華提出三點建議:
根植本土,拒絕跟風。要深度挖掘地方獨特的社會與文化基因,培育本地居民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以此塑造多樣且不可復制的“記憶點”,這是文旅項目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需求引領,體驗為王。要敏銳洞察市場需求的變化,以提升游客體驗感為核心,打造有內容、會“說話”的消費場景,并持續優化服務質量。
創新驅動,久久為功。需要在深度融合中不斷探索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通過持續的創新投入,確保旅游目的地能夠保持長期且穩定的吸引力。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質——精神’的多維展開,體驗消費邏輯加快重構,演唱會、賽事、演藝、街區等文化‘共感場域’成為情緒出口與時尚風口。”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馮學鋼表示,要優化要素滲透、交叉、融合的業態培育環境,迭新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產品,推動“文旅+”業態成為連接美好生活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紐帶。
往期鏈接:
多維協同發力 推動文旅消費釋放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