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見習記者 何成浩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制造業中試平臺體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以“做強一批、激活一批、補齊一批”為主要任務,圍繞中試供給緊缺的關鍵行業領域推進體系化布局,突出公共服務性質和功能,明確建設路徑,系統化推動中試平臺建設發展。
中試平臺是制造業中試服務的核心載體,旨在將實驗室階段的創新成果通過小規模試生產和測驗,驗證其可行性并推向產業化應用。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試平臺處于實驗室研發與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之間,是貫通“實驗室—中試—量產”的關鍵一環。“沒有中試,很多技術只能停留在樣品階段;有了中試,才能驗證工藝、穩定質量,真正走到市場。”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對記者表示,中試平臺承擔著小批量試制、工藝放大、性能測試、可靠性驗證等任務,“本質上是把‘一次能做出來’變成‘次次做得穩’,對企業來說可以顯著縮短研發周期、降低試錯成本,提高產業化成功率。”
從目標看,《通知》一方面要求做強一批基礎較好、利用率較高的中試平臺,通過升級改造擴大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提出激活一批“暫休”的平臺,通過引入專業化運營、完善開放共享機制,提高設備開機率和外部服務占比;同時聚焦關系未來發展、關乎產業安全、中試供給緊缺的關鍵行業領域,最后,補齊一批中試平臺空白。
袁帥表示,當前全球制造業競爭加劇,各國都在搶占技術和產業制高點。如果在原材料、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等關鍵環節缺乏中試平臺,就容易出現“實驗室里有技術,但遲遲做不出穩定產品”的情況,“補齊中試環節,是提高我國產業鏈韌性和整體競爭力的必答題”。
袁帥舉例說,原材料工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對安全和環境要求高,一些特殊材料的中試平臺建設難度較大,企業單獨建設的積極性有限;高端裝備領域,中試往往涉及多學科交叉和復雜系統集成,需要在中試線上完成壽命試驗、極限工況測試等環節,資金與人才投入都不小。“如果這些環節缺位,要么企業不敢推陳出新,要么創新停在樣機階段,上不去規模。”他認為。
“補齊空白之后,中試平臺的作用會體現在三個層面。”袁帥認為,一是技術創新層面,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和規模化應用,讓新技術、新產品持續涌現;二是產業結構層面,有利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成長,推動產業鏈條更加完整;三是全球價值鏈層面,提升我國在關鍵環節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
洪勇認為,要把中試平臺真正建好、用好,需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相結合。“政府牽頭建設公共服務型平臺,可以彌補市場失靈,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龍頭企業開放自身中試能力,同樣能帶動上下游一起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則可以把部分實驗室升級為工程化試驗場,加快技術熟化和工藝驗證。”
洪勇同時表示,與建設同樣重要的是“用起來”。一方面要通過財政資金、產業基金、銀行貸款等多元化投入,支持平臺持續運營和技術更新;另一方面,要通過開放共享、第三方運營、績效考核等機制,避免“建而不用”或低水平重復建設。“一些地方已經把服務企業數量、外部服務占比、設備開機小時數、轉化項目數等指標納入考核,這樣能倒逼平臺真正發揮作用。”
中試平臺體系化布局還有望帶動檢測認證、技術咨詢、工程服務等專業服務業發展,形成“中試+服務”的新業態,為高端制造集群培育提供支撐。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通知》提出的各項任務逐步落地,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一批中試平臺有望率先受益。
“中試平臺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張網。”袁帥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看各地如何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明確重點支持的行業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的銜接分工,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中試驗證、量產推廣的全鏈條支撐體系。“只有把這張網織密、織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底座才會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