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上交的這份提案,被轉到江蘇省。不久,我就收到江蘇省人民政府的一份回復:贊同這個提案,并確定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為公祭日;從1994年起每年于該日皆舉行公祭活動;1995年后又建設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以及其它23座紀念遺址。
直到11年后,2005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又有49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要求升為國家公祭日。又經過9年,于今年2月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法定為國家公祭日。
從我1994年提出南京大屠殺公祭提案,并于當年在南京實行后,又經過了20年,才上升為國家公祭日。而日本自二戰結束后,就每年由國家公祭原子彈受害者。這里我忽然想起《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作者所提問的:如果不是因為同日本關于釣魚島的爭端,我們國家會不會有人想起以公祭形式祭祀我們30萬的亡靈呢?應該說,20年前我的提案就被肯定而落實了,畢竟已祭祀20個年頭了。但到今天才上升為國家法定公祭日,確實慢了一些。然而這正反映十八大以來,我國確實跨入了一個嶄新時期,不僅經濟上進入新常態,政治上抓緊反腐改革,外交上則全面樹立大國外交態勢。也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中所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習主席的講話,讓人感到氣壯山河、胸懷激烈: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國人民也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
20年過去了,筆者看到當年的提案,不僅在南京落實,現在又提升到國家層面,心中無限感慨。十八大以來,民族復興意識、世界大國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歷史意識等皆空前提高。歷史是民族的靈魂主脈,我們不忘歷史、紀念歷史,正是為了繼承歷史、創造歷史、書寫歷史。
(作者朱相遠,為全國人大原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