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又到“5·12”國際護士節,在此真誠地向奮戰在崗位一線的廣大軍隊護理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戴上燕帽,你們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穿上軍裝,你們是捍衛官兵生命的白衣戰士。你們秉承和發揚“不畏艱險、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勇于獻身”的南丁格爾精神,你們懷揣強軍夢想,在衛勤保障、人道主義救援、抗震救災等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精彩綻放,成為我軍“能打仗、打勝仗”的有力保障。
此刻,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衛生飛機、衛生列車、醫院船等新型衛勤力量戰場,領略白衣戰士沙場救護的風采;把鏡頭對準尼泊爾抗震、利比里亞維和等國際救援一線,定格我軍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瞬間;把視線轉向軍中天使的平凡崗位,體悟白衣天使“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堅韌和情懷……
衛生飛機
飛行護士空中救護精細高效
本報訊 記者李開強、特約記者趙建強報道:急促的戰備哨中,身著藍天迷彩的飛行護士們飛速奔跑。頃刻之間,她們便到達狹小的模擬衛生飛機機艙里。在這里,只聽得見短促而清晰的空運護理口令,只看得到飛行護士們嫻熟地操控著醫療器械、快速救護“戰傷病員”……5月上旬的這次實戰化衛勤演練中,我軍首批飛行護士們又一次成功壓縮了空運后送護理流程中前段工作的完成時間。
空軍總醫院護理部主任蘇迅告訴記者,近年來,飛行護士們先后經歷了“衛勤使命-2009”“衛勤使命-2014”等重大演習演練任務的錘煉,每年她們還要結合全軍、空軍重要演習演練任務開展針對性訓練和研究。
護士長涂艷說,飛行護士們喜歡別人叫她們“蜜蜂”,原因有二:一是以“飛行”冠名的她們從心底生發出的自豪感;二是歷次任務中,她們的確“太忙碌了”。
去年9月開展的“衛勤使命—2014”是一次全軍規模的衛勤演習,飛行護士們在朱日和訓練基地停機坪上忙前跑后,不停地進行檢傷分類、應急處置……衛生飛機剛剛停穩,她們就快速護送“傷員”登機。飛行途中,她們片刻不得閑,先是協助醫生對重癥傷員進行手術,隨后實施術后護理和藥品器材清理,接下來進行嚴密觀察、全程護理,同時必須在機上不停地巡視、判斷,并做出果斷處置。這還不算,還有近10個緊貼實戰的課題,需要利用這寶貴而有限的“實飛”機會抓緊研練驗證。
“今天苦一些,是為了明天更高效。在‘空中生命通道’中,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精度關系到戰友的生命能不能‘安全落地’。”采訪中,飛行護士們不約而同地表達出這樣的心聲。組建初期,她們面對新型衛生飛機也曾兩眼一抹黑,大部分設備都是按機上空間特別訂制的,無論外形還是控制面板都有別于同類設備。
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她們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硬是在很短時間里,啃完所有設備說明書和外文資料,練就了樣樣精通的操作本領,并編寫《飛行護士能力標準》《空運后送護理流程》等操作規范,逐步完善《空運后送護理工作手冊》,填補了我軍空運醫療領域的多項空白。
衛生列車
列車天使練就特殊護理絕活
本報訊 記者張曉祺、通訊員胡紅升報道:微弱光線下,緊急包扎準確到位;搖晃車廂內,靜脈穿刺一針見血……護士節前夕,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衛生列車訓練場,全軍首支衛生列車醫療隊的護士緊鑼密鼓展開實戰條件下傷員接收、檢傷分類、上乘安置等課目演練。
登上列車,記者看到在狹小的車廂里,安置有X光機、超聲診斷儀、生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車窗口,抬有傷員的擔架通過列車窗口伸進車廂,護士張麗敏牢牢接住擔架一端,將傷員送入車廂臥鋪,迅速在野戰病歷上記錄下傷員的血型、體溫……
“現代高技術戰爭中,武器殺傷效能大,對傷病員批量后送、緊急救治提出了迫切需求。”第三軍醫大學領導說,“衛生列車具備‘在后送中救治、在救治中后送’功能,是陸地跨區域、長距離、大批量后送傷員的最佳平臺。”
據介紹,全軍首支衛生列車最大編組達19節車廂,可一次性運載近500名傷病員。衛生列車7個醫療組共編配40余名護士,占整個衛生列車醫療隊員半數以上。為錘煉一支“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的護理隊伍,第三軍醫大學采取以考促訓、以練促訓、訓戰一致的方式,扎實開展衛勤保障訓練,錘煉護理人員戰場救護能力,確保一聲令下拉得出、沖得上、展得開、救得下。
沒有圣潔的燕帽,不見輕盈的白衣,迷彩服、紅十字,讓眼前的列車醫療隊護士英姿颯爽。記者在訓練現場看到,在一個四角吊起、不停擺動的模擬平臺上,護士彭渝控制身體平衡,左手捏住傷員手腕,右手拇指按壓傷員手背,針尖穩定刺向血管,針管立即回血,“一針見血”的絕活瞬間完成。
記者了解到,為練就衛生列車上的特殊護理本領,護士們每天堅持進行3公里長跑,積蓄裝卸大批量傷員所需體力;進行高強度抗眩暈訓練,克服列車搖晃造成的身體不適;加大抗顛簸專業訓練,練就晃動狀態下精準包扎、穿刺等操作。
“護士承擔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我軍首支衛生列車醫療隊隊長徐劍鋮介紹說,醫療隊編配的護士都是優中選優、強中選強,大多參加過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抗擊埃博拉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具有豐富的實戰工作經驗。
醫院船
“天使藍”錘煉海上救護硬功
本報訊 記者陳國全、通訊員毛宇報道:“10名落水船員已經抵達醫院船,請立即接診傷員。”隨著一陣急促的警鈴聲,擔架員迅速將傷病員運送到“檢傷分類區”,20名身著救生衣的海上醫院護士迅速檢傷分類、準確檢查受傷創面、及時連接傳感器監測傷員生命體征,傷員心電、血氧、體溫、脈率等各項生理體征數據在檢測儀器上實時呈現。
5月初,一場模擬在和平方舟醫院船的氣管切開術、胸腔閉式引流術、骨折內固定術等5種常見海上戰傷手術的救護技能演練,在海軍總醫院訓練場緊張上演。
記者從該院護理部獲悉,他們每月組織海上戰傷知識理論考核、每季度組織合演、每年進行技能考核,采取優勝劣汰方式,保持護理隊伍整體高水平。模擬醫院船海上手術場景,開展快速傳遞器械、晃動條件下穿針等訓練;開展噪聲抗干擾訓練,提高護士測量血壓、脈搏、體溫時的準確度;開展船體多種搖擺度下的靜脈穿刺、心肺復蘇等訓練,克服船體搖晃造成的失誤,提高海上戰傷救治率。
演練中,記者看到,海上醫院檢傷分類組護士李洪艷熟練運用可穿戴式多生理參數移動式單兵生命體征檢測系統,實時傳輸傷員信息,并將數據同步傳輸到配套使用的信息主平臺上。
面對演練中設置的復雜傷情,海上醫院護士熟練運用手中的醫療器械進行檢測,海上救護診療的標準處置流程得到了有效檢驗。護理部主任金慧玉介紹說,開展海戰傷救治技能演練,能有效提升護士應急準備能力、海上環境適應能力和戰傷救護能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海軍總醫院建立了海上醫學立體救援體系,組建成立了2支醫院船醫療隊,并科學設置護理單元,合理配備內外科護士比例,不斷進行遠海救護模式的探索研究。和平方舟醫院船入列5年來,先后有100余人次護理人員參加海上醫院執行遠海醫療救治任務,經歷了環太平洋軍演應急醫療救援演練、赴菲律賓人道主義醫療救助等20余次遠海多邊國際救援的重大任務錘煉,積累了豐富的海戰傷救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