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力建設貫穿航母壽命周期
李 劍
航空母艦作為大國海上力量的核心,其戰斗力建設必然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貫穿全壽命周期的系統工程。從鋪下第一根龍骨開工建設,到下水、試航、入役,航母戰斗力的建設,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長短往往取決于裝備技術的成熟度。比如美軍“布什”號航母是“尼米茲”級第10艘,技術相對成熟,于2003年9月開工,2006年10月下水,2009年1月服役,用時僅6年。新一代CVN-21“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于2005年開工,直到2013年底才下水,交付海軍的時間反復推遲。法國唯一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從1989年安放龍骨直到2001年才入役。可見,建設航母必須要根據需要來設計,成熟技術往往比前沿技術能更快形成戰斗力。
航母入役之后,其戰斗力建設實際上才剛剛開始,訓練是重要法寶。從艦艇訓練到艦機配合、從單體到集群、從平臺到體系,為使航母編隊的整體作戰效能最大化,需要航母平臺、艦載機聯隊以及編隊所屬戰斗艦艇和支援艦艇間的密切配合與協同行動,因此航母編隊戰斗力的形成離不開長期高質量的訓練。
航母形成戰斗力必須經過實戰檢驗。美軍航母沒有缺席二戰之后的任何一個重要戰場,即使不打仗也長期在全球各主要熱點海域實戰部署。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為了應對質疑,專門在2011年空襲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行動中“一展身手”。無仗可打的日子里,實戰化演習是保持和提升航母戰斗力的重要途徑。美軍航母每年都要組織成百上千次的軍事演習,包括縱深穿越、防空反導、海上攔截、力量投送等內容,這些任務鍛煉了指揮與控制、偵察、情報、后勤保障以及火力集成等全方位能力。
從體系角度看,發揮和提升航母作戰能力的要素還有很多。首先是航母作戰及運用理論的不斷創新,通過與時俱進的創新理論指導作戰實踐,美軍“空海一體戰”“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等就是例證。其次是與航母相適應的指揮體系的調整完善,把人與裝備、首腦和部隊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航母編隊綜合戰力。三是航母編隊綜合保障能力建設,包括戰場、情報、信息、裝備、后勤、補給等一整套支撐系統,共同發揮出高效的綜合保障效能。
為確保總體作戰能力,世界各國往往采取三三制,三分之一實戰部署執行任務、三分之一養護升級、三分之一用于訓練。一艘航母的壽命往往長達半個多世紀,期間必然需要維護保養和升級改裝,其戰斗力往往要經過多次重塑。只有將建設戰斗力的思想貫穿整個航母壽命周期,才能真正運用好航母這一海上力量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