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高速公路
贛江南昌段有一塊總面積38.6平方公里的江中寶地——揚子洲,至今依然保持著自然荒蕪的原生態,與不遠處高樓林立的城區形成鮮明的對照。
2009年,南昌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對揚子洲實行為期10年的控制儲備,嚴控開發。用法制來保護生態,用制度來規范開發。圍繞生態保護、控違、土地資源保護三大目標,揚子洲的“科學儲備”為綠色發展留下了無限潛能。
生態是江西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作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之一,江西省正著力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加快推進有利于生態環保的長效機制,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省提供制度支撐。
制度保護大湖流域
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協調,是全國各地科學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對于大湖流域尤其如此,它擁有發展工業所需的各種資源,但生態系統又很脆弱。江西省上報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提出三大定位,其中之一即是成為全國大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的典范區。
2009年底,國務院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將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率先在江西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為此,江西省先后出臺《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五河一湖”及東江源保護區建設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
環評升級,嚴控新污染;亮劍執法,治理老污染。“事實上,嚴控和關停只是一方面,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惫睬喑鞘协h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局局長劉英穩說。
制度保護鄱陽湖,鄱陽湖則回饋人間無限風景。
“蘆荻漸多人漸少,鄱陽湖尾水如天”——作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襟江帶河,流域面積占江西省國土面積的95%以上。作為世界著名的候鳥棲息地、國際性生態濕地,每到秋冬季,煙波浩渺、候鳥成群的景致讓人心曠神怡。這里也成了攝影家的天堂。雖不是拍攝的最佳時節,但記者沿途仍看到不少“背包客”和三三兩兩的騎行者。一位騎行者說,隨身的物品里肯定少不了攝影器材。
若沿鄱陽湖畔行走或溯河而上,則可見一個個生態鄉鎮、生態村點綴其間,山清水秀、富裕文明的景象昭示當地已踏上了綠色發展的新路。
制度支撐綠色崛起
江西省委書記強衛表示,在引進企業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保護好生態,否則為一時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將成為歷史罪人。
在江西省發改委,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宋迪維副主任?!氨Wo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建設與生產力發展并不是絕對對立的矛盾體,而是和諧的共生體?!敝烙浾叩牟稍L意圖,宋迪維開門見山,他說,充分挖掘綠色資源,改變“有綠色優勢少綠色產業,有綠色產品少綠色品牌”的現狀,是把江西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根本抓手。
——打造江西農產品的綠色招牌。
——以循環經濟為紐帶,一批生態工業園成為綠色發展生力軍。
——“把碧水藍天獻給八方游客”,旅游強省成為江西的重大發展戰略。
靖安縣地處贛西北,環境優美。靖安發展工業首先學會的是拒絕。他們認為,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當然少不了工業的發展,但工業項目的選擇,必須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這個年財政收入6個多億的縣,自2006年至今先后否決了20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工業項目,累計拒絕外來投資60億元。在“一產助推旅游、二產服從生態、三產激活全局”的發展模式指引下,靖安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目前靖安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4.1%,同時2013年全縣GDP達到30.9億元,增長9.4%。
生態保護還倒逼靖安工業上水平、上檔次。記者在這兒看到,一根成本不足10元的小鎢合金棒,經精密加工成為0.1毫米的特種鉆頭后賣價高達110元,堪比黃金。
靖安是這樣,全省也是。圍繞綠色崛起,江西制定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大力建設旅游強省等意見,2013年,全省新增過百億元企業2戶,過百億元園區9個。
增強發展升級的定力,明確發展升級的路徑,激發發展升級的干勁。去年7月,江西提出“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十六字方針,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邁出新步伐。
今年上半年,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增幅均進入全國前十位,其中生產總值增幅居中部省份第一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居全國第二位。在全國經濟增速普遍回落、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江西經濟表現之好多年少有。
與此同時,江西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市縣全覆蓋,國家重要水功能區達標率為83.1%,11個設區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Ⅱ級標準,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我國經濟整體上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疊加階段,江西則迎來加速發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堅期、生態建設關鍵期的疊加。
宋迪維說,江西省提出兩個階段目標,即:到2017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到2020年全面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生活方式、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是江西正在做的五件大事。
制度轉變發展方式
63.1%的森林覆蓋率、清波蕩漾的鄱陽湖、最美麗的生態鄉村婺源——江西生態文明的建設成就,離不開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
江西省會南昌是全國較早探索分類差異化考核的地方之一,考核讓這里的生態價值得到了承認,不再成為GDP的犧牲品。從南昌市中心向西北驅車15公里,便進入南昌市灣里區。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空氣清新”標準為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數1000至1500個。記者在這里看到,樹木郁郁蔥蔥,路邊的負氧離子顯示器顯示,這里的負氧離子最高達每立方厘米18000個。
在“唯GDP”的年代,灣里辦工業、養豬、發展房地產,怎么干也擺脫不了考核末位,還付出了不少環境代價。2008年,南昌市探索實施分類差異化考核后,灣里依托生態環境優勢謀發展,污染少了,空氣好了,GDP反而上來了。今年上半年灣里區實現GDP18億元,同比增長8.4%。
“江西正處在生態建設的提升期”,基于這一判斷,江西以改革為抓手,完善生態建設決策和考評體系。2013年,出臺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實施意見,對全省100個縣市區實行差別化分類考核評價。
考核之變不僅讓生態的價值凸顯,也讓破壞生態和不重視環境保護的行為受到懲處。江西省將污染物排放、空氣質量等納入評價范疇,對節能減排不合格的地方實行“一票否決”。這意味著為擴大經濟總量而不顧發展質量的行為會得“負分”。許多地方因此主動對招商引資設限,抬高了門檻。
除了差異化考核,江西還探索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施與生態環境質量檢測結果相掛鉤的領導干部約談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多項創新舉措的實施,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硬任務,釘在領導干部的“帽子”上。
制度提升幸福指數
“夏天不開空調,室內溫度也可保持在24攝氏度左右。”南昌市青山湖區青山路街道滿庭春社區住戶喻彭遠抱著2歲的孫子樂呵呵地說。她所在的社區安裝了水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水的溫差輔助調節室內溫度,能量由水源熱泵輸送至房間頂部,通過天棚輻射系統,實現管內常溫水不斷循環。冬天加熱濕冷的天棚,夏天冷卻悶熱的混凝土樓板。
買房時喻彭遠還怪兒子花了冤枉錢,每平方米比同地段的房子貴了1000多元。但住了兩年后,老太太覺得還是這樣劃算。
滿庭春社區是江西省第一個“節能低碳示范社區”,社區主任熊輝說,滿庭春社區自成立之初便確立綠色、低碳的社區發展理念,在社區內建立了屋面雨水回收系統、節能外窗系統、生態園林系統等。生態江西的建設讓老百姓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
熊輝說,南昌雨水豐富,社區設計的雨水回收系統,一次可收集雨水280噸。記者看到,通過生態過濾處理,這些水可用于景觀補水、沖洗馬路、綠化等,減少了物業的運營成本和業主的生活成本。采用超聲波技術凈化處理后的雨水注入生態湖泊,魚兒在水中遨游,湖水清澈見底。
以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為目的,江西正以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構建生態安全。
靖安縣是江西最早啟動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工程的縣,目前已全面實行“戶分類入桶—村收集清運—鄉鎮壓縮—縣轉運處理”的運行模式。記者在高湖鎮環衛所看到,重達4噸的生活垃圾經過壓縮,體積縮小將近三分之一,由垃圾清運車運到縣城垃圾無害化填埋場集中處理。穿著跟城里環衛工人一樣服裝的環衛所壓縮員楊俊昌告訴記者,她是低保戶,在這里工作每月都有幾百元的收入,同時還能為家鄉環境改善作貢獻,心里特別高興。
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用法律和制度推進綠色崛起,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綠色江西”發展的新宣言,也是“生態江西”建設的新動力。(記者 王海征 何晏 高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