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滿地黃,稻谷收獲忙。豐收時節,田間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位于皖南山區的宣城市,當地18萬余畝再生稻二茬稻進入成熟收獲期,當地農戶搶抓晴好天氣,抓緊收割二茬稻,確保顆粒歸倉。
在安徽宣城寧國市港口鎮種植大戶吳成山家庭農場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掛滿禾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在稻田里來回穿梭,抓緊進行收割,田間地頭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
再生稻是一種利用收割后稻茬繼續萌發生長稻穗的種植模式,每年8月收割第一茬頭季稻,10月底—11月初收獲第二茬。近年來,安徽宣城大力推廣實施再生稻規模化種植,再生稻種植規模達18萬畝。
推進全程機械化
110萬畝水稻收割忙
這段時間,江蘇蘇州110萬畝的水稻收割工作,正如火如荼開展,江南水鄉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在蘇州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同里片區,數十臺收割機正在金燦燦的稻浪中高速運轉,不一會兒,沉甸甸的稻穗就變成稻谷裝入了車內。
收割上來的稻谷,被送入烘干設備進行低溫烘干,隨即進入碾米車間進行大米加工。
吳江區碾米車間負責人 王建林:烘干到大米出爐只要三天就可以了,現在我們一天能出4萬斤大米。
據了解,今年吳江全區水稻種植面積22.5萬畝,全區的秋收機械化率達到100%。
眼下,隨著蘇州市“三秋”生產的持續推進,當地充分發揮105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主力軍作用,推動糧食生產“耕、種、管、收、烘干”協同作業。
改良鹽堿地
中低產田實現“綠色噸半糧”
位于河北邯鄲的曲周縣,曾經有28萬畝的鹽堿地,而如今,這里實現了“綠色噸半糧”目標,“鹽堿地”變成了“米糧川”。
在今年秋收、秋種期間,河北曲周縣“綠色噸半糧”示范方進行實地測產。第四疃鎮王莊付莊千畝示范方玉米畝產達到797公斤,小麥季實收畝產達725公斤,全年小麥玉米畝產達1522公斤,較全縣平均畝產增產42%,節水30%,實現了“綠色噸半糧”目標。
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 柯炳生:這個目標的實現,它是在一個1000畝的示范方上,它不是簡單的實驗田里邊,它這個指標不是單一指標,是產量指標,鹽堿化的土地上實現,這是挺了不起的。
“綠色噸半糧”目標能夠實現,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師生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土—肥—水—種—管”融合,選用高產早熟優質小麥和高產耐密玉米品種、創制3種綠色智能肥料,進而集成創新“黃淮海地區冬小麥—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淺埋滴灌水肥藥一體化綠色生產技術”體系并加以應用。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 林萬龍:數字技術、物聯網的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應該要加快,才能夠成為中國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力工具。
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的師生們在曲周縣先后成功研發或引選了37項高產高效技術。高產高效技術采用率從17.9%提高到53.5%,累計組織開展農業科普培訓4000余場,直接服務群眾20余萬人次,培養新型科技農民8萬余名,帶動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推廣新技術
助力冬小麥播種減本增效
當前正是冬小麥播種的重要時期。在湖北襄陽宜城市,當地開始推廣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條播技術。這項新技術不僅減少了播種前耕作整地的流程,還提升了稻茬地小麥播種的質量和機械化作業效率。
在宜城市鄭集鎮金鋪村一處稻茬地,播種機來回穿梭,正用“免耕帶旋條播技術”進行小麥播種。
鄭集鎮金鋪村種田大戶 王艷濤:目前已經種了400多畝,省工省時省力,并且還能為小麥保墑。
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條播技術,其核心在于播種前不用清理作物殘茬,也不用整理土地,直接在原茬地播種,實現了旋耕、施肥、播種一次完成。
宜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植業股負責人 徐軍:能夠有效保證小麥搶墑播種,播種深淺一致、均勻,實現降本增效。
據介紹,宜城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68萬畝,新技術的推廣,將為小麥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宜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植業股負責人 徐軍:我們將在宜城市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稻茬麥免耕帶旋條播技術,加快推進農機和農技的融合,提高機械播種質量,降低小麥生產成本,促進宜城農業高質量發展。
秋糧收獲進入尾聲
黑土地保護持續加強
眼下,黑龍江秋糧收獲超2.3億畝,已進入尾聲。顆粒歸倉的同時,黑龍江多地也在持續開展秋整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加強黑土地的保護利用。
在肇東市的一處玉米地里,4臺現代化整地機械正同步作業,殘存的秸稈被機械攪拌進耕地內部,經過耙地、旋耕、起壟,這里的黑土地便達到待播標準。截至目前,當地累計出動機械600多臺套,已完成整地、起壟作業面積81.7萬畝,預計11月7日完成秋整地各項工作。
肇東市農機事務服務中心生產股股長 范秀勇:耕翻到30厘米以后,能夠蓄水保墑。澇的時候水能滲下去,旱的時候它能保墑。為第二年春天能夠搶農時、搶積溫,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
除了做好秋整地工作,黑龍江各地還通過對灌溉水網進行改造優化、路面硬化等方式,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保護黑土農田。在雙鴨山市集賢縣的一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十幾臺大型機械正搬運石頭、抬運土料、進行邊坡整形,工人們則在溝邊兩側將石頭碼進鉛絲籠內,進行溝岸加固。
雙鴨山市集賢縣種植戶 譚偉:以前沒建的時候,一到雨季,雨水一大,連苗帶土都沖毀了,現在固定好,土肯定是固定住了。
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田間道路通達率、水資源利用率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截至目前,集賢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全部開工,預計今年11月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