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媚
——“第十一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系列評之二
天安門廣場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英雄何以永垂不朽?
因為他們用生命守護的人民永遠記得他們。
從親身奔赴,到云中遙寄,不論紀念的形式如何變化,人民的英雄始終活在人民心中。
我們這個民族向來便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祭掃、緬懷、追思,是個恒久的母題。人們常在特定的時間,依例規行祭拜之禮儀,以盡思時之敬。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個祀,不單是祭天地、祭諸神、祭祖先,而是為祭共同的信仰。
祭祀的對象,也有了更寬廣的指向。“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禮記·祭法》認為國家社稷和民間社會有功績者,都當受到祭祀與緬懷。
從“家人”到“宗族”再到“國”,這份追思,從基于血脈的親情勾連,通向更廣闊的對民族共同命運的情感寄托,于微處彰顯出祭禮賦予我們的文化烙印。
志愿軍第20軍59師175團戰士堅守死鷹嶺陣地。新華社發(抗美援朝紀念館供圖)
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但我們卻可以規劃時間,留給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那段烽煙彌漫、內憂外患的日子,是革命先烈們的犧牲與奉獻,換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
“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
最后的吶喊振聾發聵。
“不會忘!因為有你們,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紀念的回響聲聲不息。
75年前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為犧牲的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紀念碑。
10年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將9月30日確定為烈士紀念日。
每年清明節前后,全國各地都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緬懷先烈,表達崇高敬意。
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陳祥榕烈士的墓前擺滿了他愛吃的橘子;安徽合肥,人們會從四面八方來,在延喬路路牌下獻上一束鮮花;湖南省洞口縣,王家四代人為犧牲的紅軍烈士守墓,至今已有89載。
2014年10月29日,禮兵護送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進行安葬。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
隨著人們的生活半徑擴大、空間流動性增強,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的首選。
社交平臺上,網友們自發在評論區或轉發區“列隊”,傳遞“向英烈致敬”的敬意;在由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中華英烈網,網友可以通過敬獻花籃參與“云祭掃”;全國多地利用生成式AI技術復原烈士容貌,再現英雄動人風采;還有越來越多的紀念館、陳列館、教育基地等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和3D建模技術重現歷史場景,使得無法親臨現場的人們也能體悟歷史的震撼和英雄的偉大。
可以說,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數字技術的發展,縮短了人們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使得悼念儀式掙脫物質空間限制,表達的共同性得到放大,于網絡空間形成有秩序性的群體追思行為,在潛移默化的傳播中,凝聚起我們的價值共識。
在網絡空間精神依然閃亮,崇敬依然濃烈,緬懷與追思,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因四川木里火災犧牲的消防員劉代旭,幾乎每天都有網友在他生前最后一條微博下面留言,靜靜訴說思念。
你可以把這視作簡單的數字操作,但也是一次次心靈的真實流露,由代碼組成的緬懷,清晰描摹出英雄的面龐,在二進制的世界矗立起精神的豐碑。
烈士遺屬在烈士英名墻找到親人的名字。新華社記者潘昱龍 攝
第十一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活動現場,參加儀式的人們排著長隊向烈士獻花致敬,并瞻仰烈士英名墻。網上的主題直播間,“最可愛的人們,歡迎回家”“致敬英雄”“我們現在的大好河山也讓他們看看”……不斷滾動刷新的網友留言,來自五湖四海,無不在表達對先烈的敬意和對和平的珍重。
我們共同見證、陪伴英雄魂歸故里。英雄與人民,英雄與時代,在現實世界與虛擬場域遙相呼應。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也當有更強大的正面聲音去對抗遺忘、對抗虛無,積極運用先進技術講好英烈故事、弘揚英烈精神,讓網絡成為我們凝聚共識的新空間。
這是對那些已成為曾經的人,最純粹、最真切的懷想——英雄從未遠去,我們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