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昭陽紅”蘋果,帶動13.8萬戶果農增收,成為云南昭通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一根根宣威火腿,成為云南宣威市33萬養殖戶的致富動力,帶動3.5萬戶脫貧家庭戶均增收4300元……近年來,各地各級知識產權部門積極探索“地理標志+加工制造”“地理標志+數字經濟”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做好“土特產”大文章,讓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地理標志是重要的知識產權類型,對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擴大對外開放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在介紹“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進展新成效時表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直接年產值已超過9600億元,實現了“五連增”,不少曾經的“土特產”,現在變成了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地理標志產品是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規定》等政策文件,構建起覆蓋審查認定、標準制定、檢驗檢測的全鏈條保護體系。202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實施《地理標志統一認定制度實施方案》,率先實現受理、審查、認定、標識和監管“五統一”,為地理標志高質量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目前,我國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861個,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424個,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經營主體超過3.7萬家。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介紹,全國已建成12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實施44個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針對春茶、稻米等重點產品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有效凈化市場環境,保護生產經營者合法權益。
深挖特色資源,激發地理標志產業發展新活力。通過開展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深入實施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加強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增加地理標志產品的附加值,擴大產品的影響力。加大地理標志產業與文旅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地理標志產品、手工藝制品融入鄉村旅游,促進產業興旺、農民增收。
強化涉外保護,推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動中歐、中泰地理標志互認互保,以及中法地理標志合作,與多個“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地理標志交流,目前已累計實現110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在國外獲得保護,助力“保山小粒咖啡”“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融入全球供應鏈,為全球消費者提供舌尖上的中國美味。
“下一步將加快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地理標志制度,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完善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體系,積極推動地理標志產業高質量發展。”胡文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