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的中國,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飄搖的巨輪。東北淪陷后,華北危機重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碎山河,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兩位攜手奮進的藝術家——田漢與聶耳,正將民族的吶喊化作激昂的旋律。
他們或許未曾想到,這首為電影《風云兒女》創作的主題曲,未來將沖破銀幕的束縛,成為震撼時代的民族戰歌。
電影《風云兒女》工作照《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深深植根于左翼文化運動的土壤。
國歌展示館就坐落在當年電通公司的所在地。李秋瑩 攝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電通公司在上海成立,這家看似民間資本運作的電影公司,實則由共產黨直接掌控。“1935年,黨領導的左翼電影運動在打壓下進入第二階段,很多電影中潛藏的主題就是‘抗戰’。”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吳海勇指出。
《風云兒女》工作照。李秋瑩 攝在此背景下,田漢創作電影劇本《風云兒女》。后又創作電影主題曲歌詞,也就是后來被定名為《義勇軍進行曲》的原版歌詞。
當時聶耳聽說《風云兒女》有首主題歌要譜曲,就主動要求把任務交給他。
“聽說《風云兒女》的結尾有一主題歌?作曲交給我,我干!我干!交給我。”
李秋瑩 攝1935年4月下旬,聶耳在日本完成了對《義勇軍進行曲》的最終修改,并把定稿寄回了電通公司。吳海勇告訴記者,他在研究中發現,《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還有一處重要修改。“‘中國民族’改成了‘中華民族’,這樣就把我們海內外的同胞緊緊結合在了一起。”
李秋瑩 攝影片上映后,這首主題曲并未就此止步。
八十多年前的上海,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人不識“劉”。這個“劉”,就是教唱抗日歌曲的指揮家、社會活動家劉良模。
南市體育場群眾歌詠大會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一首偉大的作品,一經誕生,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使得人民群眾斗志昂揚。”劉良模的長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新在國歌展示館講述了一張照片上的場景。
1936年6月7日,民眾歌詠會在上海南市體育場組織5000人的群眾歌詠大會,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愛國歌曲。1936年6月,上海大吉路公共體育場,劉良模站在僅能容腳的高凳上,指揮上千名群眾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那天,國民黨派足球隊搶占場地,持槍軍警試圖驅散人群,但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響起,東北籍警察含著淚與群眾同聲高唱。”
劉良模在綏遠軍中指揮唱歌。這場“音樂抵抗”的經典場景,也能代表就此歌曲從藝術作品走向了民眾運動。
歌曲的傳播軌跡遠不止于此。
1939年,劉良模因遭迫害遠赴美國。他在紐約與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相遇。而后,保羅·羅伯遜在一次紐約的露天歌會上,用中文將《義勇軍進行曲》向六七千觀眾演唱。
1940年劉良模在美國組織了主要由洗衣工人組成的歌詠會,教唱《義勇軍進行曲》。1940年保羅·羅伯遜演唱《義勇軍進行曲》。羅伯遜說,“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表達了包括中國人和黑人在內的全世界被壓迫者爭取解放的決心。
保羅·羅伯遜在演唱。此后,劉良模與詞作者田漢進行了溝通,將歌詞譯為英文。1941 年,羅伯遜和劉良模繼續合作,錄制了名為《起來》(Chee Lai :Songs of New China,“起來 :新中國之歌”)的唱片。
《Chee Lai!》封套及背面,由宋慶齡作序,羅伯遜和劉良模的題詞。
“音樂無國界,《義勇軍進行曲》通過雄壯激昂、朗朗上口的曲調向世界傳遞了‘抵御外侮、奮起抗爭’的精神,展現了一個古老的民族在面臨近代民族危機過程中爆發出的抵抗意志,與全球反法西斯訴求形成深刻共鳴,使《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共同戰歌。”吳海勇分析道。
作者:李秋瑩 婁瀚錕
編輯:代碩
審校:魏園
責編:宋方燦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