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人間】
在安徽,渦陽人的一天是從一碗干扣面開始的。
天剛麻麻亮,梁老三便在店里忙碌起來:一個面團被他在案板上反復揉搓摔打,“嘭、嘭、嘭”的聲音如同黎明的鼓點——面醒了,渦陽縣城也醒了。
當面團被搟面杖碾成薄餅,梁老三手一抖,薄餅一層層被卷在搟面杖上,再一層層打開疊放在一起,刀起刀落,切出粗細均勻的面條。
這是干扣面的“原始”做法。現在,越來越多的干扣面是用機器軋出來,長長的,如同歲月。
兩口大鍋里的水翻滾著,一口用來煮面,一口專門焯豆芽——一切準備停當,接下來登場的就是吃客了。
“老板,一碗干扣面,兩個荷包蛋!”開了一夜出租車的張師傅和往日一樣走進店里,吃了這碗干扣面,他才能交班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覺。
“干扣面的口感很有嚼勁,吃起來特別過癮。”張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渦陽人,每隔兩天就要去吃一次干扣面,“說來也奇怪,干扣面從小吃到大,總是吃不膩,幾天不吃就會想得慌。”
在渦陽縣,隨便走在哪條街上,都能輕易找到一家干扣面店。“干扣面的味道,就是渦陽的味道,纏纏繞繞,繞成了鄉愁,也繞成了根。”渦陽縣縣文聯原工會主席高永杰曾這樣寫道。在他看來,不到10元一碗的干扣面才是渦陽最本真的煙火氣。
渦陽干扣面,顧名思義,煮出的面條瀝水謂之“干”;至于“扣”,則是先把蒜末、蔥花和焯過水的豆芽以及各種調料鋪在碗底,面條倒扣在菜碼上面。“別的地方面條的澆頭和配菜都放在面上,唯獨渦陽干扣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讓吃客看到面條是否地道、份量可足,一看就是渦陽人的坦蕩和豪爽。”作家李丹崖寫過很多美食散文,對干扣面情有獨鐘。
面是堿水面,純手工制作,在沸水里三沉三浮后撈起,盛放在粗瓷大碗中,食客們自覺排著隊端走屬于自己的一碗。“辣椒油自己搲!”梁老三一邊行云流水地下面、配菜,一邊粗聲大氣地招呼提醒食客。操作臺上,一盆濃稠赤紅的辣椒油油汪汪地放著由食客自取,像極了梁老三的臉膛。
面館里漸漸熱鬧起來,背著書包的學生、夾著公文包的上班族、搖著蒲扇的居民,根據自己的口味“自助式”澆上份量不等的辣椒油,隨意坐在矮桌旁,剝一頭大蒜,筷子“唰唰”一拌,埋頭吃面的“呼嚕”聲此起彼伏。一碗面下肚,食客額頭滲出汗珠,渾身通泰。
“早晨來一碗干扣面,‘是味’得很!”從事渦陽干扣面制作的郭傳峰操著一口地道的皖北方言對記者說。渦陽人說話簡明扼要,喜歡說“是味”,舒適也是“是味”。郭傳峰入選過全國“特色勞務品牌形象代言人”,通過技能培訓和宣傳普及干扣面制作技術,先后帶動周邊近千人走上干扣面就業創業之路。
郭傳峰告訴記者,干扣面之所以好吃,在于其韌度適中,“過韌則柴,過軟則糊;而面的韌度又在于和面的技巧,太硬易折,太軟易坨”。如今,干扣面已經成為渦陽縣的一種獨具風味的面食。“在渦陽,它不再單是一種食品,它更多地代表了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成為渦陽對外展示的一張‘名片’”。
目前,僅渦陽縣就有560家干扣面店,遍及渦陽的大小城鎮,干扣面已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符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渦陽干扣面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都開有店面,和安徽另一種面條“太和板面”一起走向全國。
渦陽干扣面起于何時,坊間說法不一。但渦陽作為安徽農業大縣,小麥和大豆是當地主要農作物,地道物產孕育地方風味美食,優質的小麥、大豆成就了渦陽干扣面。
數據顯示,2024年渦陽縣小麥產量92.1萬噸,位居安徽省第一。“渦陽大豆”于2017年成功申報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同年獲得了有機食品基地認證。在2022年全國大豆高產競賽中,渦陽大豆夏播凈作畝產達301.7公斤,榮獲農業農村部“金豆王”稱號。
到渦陽,領略淮北平原的闊大遼遠,感受歷經千年的老莊文化,再到尋常巷陌來一碗干扣面,一切都是最“是味”的安排。(記者 常河 丁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