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暑氣未消,海風裹挾著濕潤氣息撲面而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云龍村的黑沙姆灘涂上,村民們挑著竹簍趕海收蟶。泥灘中,一顆顆“黑寶石”被挖出。
簡單沖洗后,一筐筐殼色光亮、肉質飽滿的海蟶被裝上貨車運往各地。“多虧法院幫助,才保住了這季收成!”養殖戶池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笑容滿面。
誰能想到,眼前這片3500畝生機勃勃的蟶田,曾因一場糾紛險些絕收。
“斷糧”危機
坐擁天然優質灘涂的云龍村,蟶田面積約6000畝,海蟶養殖及加工產業鏈年產值達7500萬元,近半數村民“靠蟶吃飯”,從事養殖、采收、加工、運輸等相關工作,養殖海蟶成為當地富民支柱產業。
2023年初,嗅到商機的養殖戶池某、游某承包了3500畝蟶田,占了全村蟶田面積的“半壁江山”,并雇用約150名村民參與日常管理及采收工作,成為云龍村最大的規模化養殖戶。
為提升蟶苗品質與產量,兩人向福州某飼料公司采購專用飼料,但因資金周轉困難拖欠貨款50余萬元。2024年7月,福州某飼料公司一紙訴狀將二人告至福州市馬尾區人民法院,同時切斷飼料供應。
馬尾區法院法官吳瑞峰現場勘驗時,看到的景象觸目驚心:蟶苗因饑餓大面積死亡,灘涂上隨處可見發白的空殼,腥腐氣味彌漫。
捧起一把死蟶,游某聲音哽咽:“再這樣下去,今年絕收不說,還會錯過來年的關鍵投苗期。”
福州某飼料公司負責人楊某亦有難處:“我們面臨資金鏈壓力,欠款必須立即收回!”
雖然案情清晰、事實清楚,但如果簡單判決被告二人立即還款,不僅池某、游某無力償還債務,依賴海蟶養殖為生的眾多村民生計也將遭受重創,云龍村海蟶的產業品牌價值更將受到影響。
“救蟶”就是“救產業”。吳瑞峰敏銳意識到,這起糾紛關乎的遠不止一筆貨款,更是上百名村民的生計和當地產業的生機。
“把脈問診”
就案辦案顯然不能徹底解決糾紛,法院還有沒有其他發力點?吳瑞峰聯合區海洋與漁業局和云龍村“兩委”一同“把脈問診”。
頂著烈日,漁業專家風塵仆仆來到現場,仔細查驗蟶苗狀況和水質環境后,給出了科學判斷:“如果及時恢復飼料供應,大概有近七成蟶苗能活。”
這句話不僅讓養殖戶燃起希望,也讓福州某飼料公司看到收回貨款的可能。
“斷供海蟶飼料不能解決問題,如果養殖戶池某、游某因此‘倒下’了,你們的債權更難實現。”吳瑞峰抓住時機向楊某剖析利害,“與其僵持不下,不如協商分期履行方案,讓產業先活起來。”
轉過身,吳瑞峰又耐心地勸導池某、游某:“欠款必須償還,至少要先拿出一個分期還款計劃。”
2024年11月,經多方協調與多輪磋商,一個兼顧雙方核心訴求的調解方案已形成。
楊某當場承諾恢復供應營養飼料,并由云龍村“兩委”負責監督,確保飼料專用于保苗救急。池某、游某也承諾分五期清償欠款。區海洋與漁業局指派技術員駐點云龍村,現場指導養殖戶優化投喂方案及日常管理,幫助他們降本增效。
蟶田“新生”
調解協議簽訂后,一場“救蟶行動”立即啟動。
福州某飼料公司的運輸車再次駛進黑沙姆灘涂,伴隨著飼料輸送管的轟鳴聲,清澈的餌料被均勻撒下。沒多久,如同久旱逢甘霖,瀕死的蟶田重現生機。
“快看!這些小東西又活過來了!”池某蹲在灘涂上,用指尖輕輕挖開泥沙,看到正在蠕動的蟶苗,一臉興奮。
今年7月,池某、游某按期履行了全部貨款,海蟶也迎來了大豐收。
楊某同樣很高興,糾紛解決了,避免了對簿公堂,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依舊延續。“我們正商討深入合作的事宜,希望為當地海蟶養殖產業升級提供更綠色、高效的飼料供應方案。”楊某說道。
海潮聲聲,夕陽映照在黑沙姆灘涂上,千萬肥美的海蟶在濕潤的泥沙中靜待收獲。潮汐往復間,司法服務與產業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強化對當地富民支柱產業的司法保障,不斷優化特色產業解紛路徑,努力實現辦理一案、振興一業、惠及一方,有力維護產業鏈韌性與穩定。”馬尾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行亮表示。(記者 林泳 通訊員 吳良娟 閔丹丹)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