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修設備、清除水草、增放魚苗……進入秋季,安徽省六安市華潤科技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養殖公司)的鄔老板每天帶領員工忙碌在魚塘周邊,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在這個標準化養殖基地重現。誰能想到,不久前,華潤養殖公司還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華潤養殖公司承租了裕安區蘇埠5個自然村的1200畝魚塘用于發展綠色現代漁業,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菜籃子”水產品生產基地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被評為安徽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更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黃顙魚出口基地,解決了20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然而,近兩年來,公司經營出現虧損,無力支付魚塘租金,至2025年,欠付的租金已達135萬元。5個村聯名,一紙訴狀將華潤養殖公司訴至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人民法院,要求支付欠付的租金。
雖然案情并不復雜,但該案關系5個村群眾的切身利益,若處置不當,就會進一步激化矛盾。承辦此案的許哲俊法官心里清楚,如果依照排期開庭等程序,按部就班推進,不僅可能導致華潤養殖公司破產,造成眾多勞動者失業,而且以公司目前的經營情況,即使破產,名下資產也無法覆蓋全部債務。許哲俊經過認真分析研判與溝通,了解到該公司目前資金周轉困難,主要是因為受出口市場影響,批量水產品無法售出,疊加技術、設備等投入,陷入困境。于是,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許哲俊組織雙方開展先行調解。
“法官,公司經營了快20年,我實在不忍心看著它沒了啊!”一見面,鄔老板就握住許哲俊的手,激動地說:“欠付租金主要是因為投入大量資金改進技術、更換設備,目前已經實現漁業物聯網、養殖智能化,如果能給我們一段時間,我們可以扭虧為盈……”
“空口無憑,租金拖欠這么久了,讓我們怎么相信你們?”還沒說完,村民代表就打斷了鄔老板的話。
一邊堅稱自己有營利能力,要求延長付款周期,另一邊主張立即全額付清,否則訴訟到底。雙方劍拔弩張,第一輪調解不歡而散。
這結果也在許哲俊預料之中。他立即聯系了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村鎮干部核實情況。原來,華潤養殖公司有較大的養殖規模和先進的生產工藝,依托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曾獲評多項省部級榮譽,已經建立起穩定的客戶關系,具備營利可能性。公司成立20多年以來,共招收200余名周邊村民進入公司工作,投入大筆資金完善周邊村鎮基礎設施、資助困難學生,在促進就業、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一致稱贊。
“這是一家有良心的民營企業,不能就讓它這么垮了。”許哲俊下定決心。
如何在實現村民債權的同時,幫助民營企業走出困境?憑借多年從事涉企案件審判調解經驗,許哲俊確定了“放水養魚”的調解思路,即為華潤養殖公司爭取“回血”時間,以生產經營獲利償還債務,實現公司發展與村民債權的“雙贏”。而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打消村民對于所謂“空口無憑”的顧慮。
頂著盛夏的烈日,許哲俊把第二輪調解現場搬到了華潤養殖公司承包的魚塘邊。他帶領村民代表走訪公司生產經營現場,圍繞公司固定資產價值、生產經營狀況、預期收益等方面,引導雙方交換意見。為增強可信度,許哲俊還與雙方當事人一同前往當地農貿市場,詢問當地水產品銷售價格、市場行情。經過實地考察,村民代表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明顯不像之前那么強硬。
隨后,許哲俊同雙方一起整理起20余年承租期間,魚塘的水域面積、租金表格等數百頁證據材料。經過近一周的核對,雙方對欠付租金金額達成一致。
“鄔老板,原告愿意給你緩沖時間,你也應該表示一下誠意啊。”許哲俊趁熱打鐵,引導雙方就債務清償期限、分期償還金額、首付金額及逾期付款利息進行協商。
經過多輪溝通,雙方終于簽訂調解協議:華潤養殖公司當場支付30萬元租金,余款分5年還清。調解結束后,許哲俊及時引導雙方就調解協議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村民的“錢袋子”守住了,困難企業的“生命線”也留下了。
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鄔老板感嘆道:“養了這么多年的魚,第一次聽說調解也可以‘放水養魚’,不一樣的是,我們養的是魚,法院救的是民營企業的命。”(記者 周瑞平 通訊員 陳鋼 黎明暢)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