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下的送達,未訴先得的暖流。清晨7時,柴達木盆地的第一縷陽光剛爬上雪山,青海省都蘭縣人民法院的警車已行駛在通往宗加鎮枸杞產業區的土路上。執行局局長楊銀堆和黨員干警今天的任務不是去執行,而是跑在矛盾爆發之前。
此刻,在縣城那頭,種植枸杞的農戶張大姐盯著手機銀行短信,手指顫抖著:“尾號××××賬戶入賬12860元。”被拖欠大半年的工資,竟沒打官司就到賬了!她來到法院緊握著執行法官的手哽咽道:“法官,錢提前到賬了!”
張大姐的驚喜,并非個例。在都蘭法院,這份“提前送來的溫暖”如今已是執行工作的日常新氣象。都蘭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孫曉東翻開工作記錄,一組數字勾勒出這份改變的力量:2025年,借助“執前督”機制,已有3635.64萬元案款在訴前、判前主動履行;執行到位率同比提升了17.75%。數字背后,是一張張如釋重負的面孔,是從“打贏官司卻拿不到錢”的漫長等待,到“權益紙上落,真金入賬來”的有效保障。這一切源于都蘭法院一場關于執行困境的自我革命——“執前督”,一個將執行力量關口前移,在訴訟、審判階段就未雨綢繆,激活權益兌現的“破局引擎”。
黨建引領 未執先督
解憂于“薪”火未燃
枸杞產業是都蘭的經濟命脈,也是勞資糾紛高發地。“農民工清晨5時下地,血汗錢一天都拖不起!”楊銀堆的日志里寫滿緊迫。在宗加鎮枸杞園,“黨員先鋒崗”的旗幟被插進田間。法官助理用雙語開展普法問答活動,鄉親們圍在“普法小攤”前聽得入神。這種創新普法曾化解一場危機:承包人馬某與工頭因口頭約定模糊爭執不下,多虧村民想起普法時強調的“書面約定”原則,雙方在村調委會和法院干警的見證下迅速談妥,從糾紛冒出到結清工錢,全程只用了72小時。
更艱巨的任務是12名農民工的13.3萬元欠薪案。執行團隊聯合村調委會直撲工地,三天三夜連軸轉——查工時、找發包方施壓、釋明法律后果。“汗珠子摔八瓣掙的錢,耽擱一天都是罪過!”黨員干警的這句話擊中了工程公司負責人。第3天,全額工資匯入每個工人賬戶。這場發生在訴訟之前的“督戰”,高效得如同精準的消防,撲滅了即將燃起的“薪”愁烈火。
機制創新 立審執貫通
讓勝訴權益“活”在當下
“過去打贏官司只是‘紙面贏家’,現在從起訴那刻起,執行保障就已啟動。”孫曉東點開協同辦案系統,屏幕上顯示財產線索實時跳動。
格爾木某工程公司負責人對此深有體會。該公司起訴都蘭企業追討20萬元工程款時,速裁團隊同步啟動執行風險評估。立案當天,執行局在線上凍結對方賬戶。“賬戶凍結短信就是最強督促!”楊銀堆翻著臺賬說。被執行人5天內付清欠款,當事人感嘆:“沒跑幾趟法院,錢就到手了!”
戈壁深處的“杞紅法庭”數據更具說服力:涉枸杞產業案件強制執行率下降37%,10萬元以下案件自動履行率達74%。
秘訣何在?孫曉東指向系統里閃爍的提醒彈窗:“保全﹢預警‘雙劍合璧’,審判環節發現的任何財產線索或被執行人的異常動態,如銀行賬戶突然大額轉移等,法官一點鼠標,信息便即時推送至執行局。預警就是行動的發令槍!”
多元共治 聚力破堅冰
筑牢“最后的屏障”
執行攻堅戰,“最硬的骨頭”往往在野外。香加鄉那600畝被非法強占的草場騰退案,曾被楊銀堆稱為“啃了十年的硬骨頭”。被執行人同某揚言要“放牦牛撞警戒線”,現場劍拔弩張。單靠法院單打獨斗,舉步維艱。都蘭法院亮出了“執前督”的另一件“核心武器”——多元共治。執行團隊聯合屬地鄉鎮政府、邀請人大代表現場監督、協調派出所保障秩序,甚至請來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參與勸導組成聯合工作組,頂著沙暴徒步6小時勘界。在多方見證下,同某最終拆除強占十年的帳篷。“這不僅是法院的事,也是牧區穩定的大事!”鄉鎮干部的話道破了共治真諦。
對“執行不能”的案件,都蘭法院聯合政府建立專項破產資金池清理“僵尸企業”,創新“政府﹢法院﹢保險”救助機制,三年共為134名困難申請人發放147.07萬元救助金。“從單打獨斗到府院聯動,從各自為戰到力量協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織密一張兜住公平正義最后落點的保障網。”楊銀堆總結道。
破局之路,向民而行。“執前督”機制如同清流注入:首執案件終本率下降10.15%,平均結案周期壓減至49天,同比下降36天。
當夕陽再次為宗加鎮的枸杞地鍍上金邊時,忙碌了一天的干警們踏上歸途。塵土漫天的鄉道上,法院警車的燈光依舊閃爍。執行工作的路上沒有終點,挑戰永遠存在,但方向從未如此清晰——像張大姐手機上的那條到賬短信,像李某們提前拿到的血汗錢,像香加鄉重歸平靜的那片草場,也像134名困難申請人手中那份承載著希望與尊嚴的救助金……這些碎片拼出執行破局的終極答案:讓判決書的文字,化作百姓口袋里叮當作響的“真金白銀”。
“執行,永遠在路上。”楊銀堆的目光穿過漫天塵土,望向更遠的村莊。這條路從法庭延伸至田間地頭,從訴前鋪到權益兌現的最后一米,而破局之鑰,正在于以“向前一步”的擔當,把司法的溫暖提前送達。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