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世界正在消亡,新世界尚未誕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在描述19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危機時留下這句名言。今天,和平失落、發展失衡、文明失和的困境凸顯,“全球領導力赤字”持續擴大,世界百年變局下,全球治理再次面臨嚴峻挑戰。
11月13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面向全球發布中英文智庫報告《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邁向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體系的共同行動》。報告深入剖析“全球領導力赤字”持續擴大的政治思潮背景與政治經濟根源,全面闡述多邊機制、全球南方和中國賦能“全球領導力”的積極行動。
報告指出,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新型全球領導力”,有力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引領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世界大變局下的“全球領導力赤字”
“全球領導力”是全球治理的引領性力量,是大國協調和更廣泛的多邊主義的有機結合體。報告認為,以大歷史觀觀之,“全球領導力”是世界歷史進步的產物,是國際秩序現代化的結晶。
回顧現代國際秩序演進,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維也納體系,再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共同底色是強權政治和叢林法則。
80年前,聯合國正式成立。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遵守國際法治……包含這些理念的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成為二戰后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遵循,也是國際秩序穩定的重要基石。
報告認為,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為載體,“全球領導力”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際公認的方式成體系形成。它建構于安全治理、金融治理、貿易治理領域三大多邊合作機制之上,包含多邊合作引領力、公共產品供給力、制度規則塑造力、價值理念感召力四大核心要素。
當前,人類面臨更復雜的全球性挑戰,呼喚更強韌的“全球領導力”,現實卻是全球治理疲軟無力,“全球領導力赤字”持續擴大,地球家園陷入和平失落、發展失衡、文明失和的“三重困境”。
相較于21世紀初國際社會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的相互協作,當下無疑是“全球領導力”的灰暗時刻。短短十余年,“全球領導力”為何從高峰跌落低谷?
報告深入剖析了“全球領導力赤字”不斷擴大的世界政治思潮背景與政治經濟根源。在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種族主義等政治思潮紛紛興起的背景下,美國正放棄許多自己創造的原則并不斷釋放破壞性力量,成為“全球領導力赤字”惡化的重要根源。以政治經濟學視角分析,“全球領導力赤字”是當今世界遭受“雙重張力”的產物:一是時代危機激增與治理能力萎縮之間的張力;二是世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張力。
“一場劇烈的風暴即將來臨:全球變暖、環境退化、瘟疫、糧食和水短缺、國際恐怖主義、貧富不均等。只有認識到我們的共同利益,學會在人類經驗的所有領域進行合作,我們人類的困境才能得到解決。”美國哲學家安樂哲的話語令人警醒。遺憾的是,時代需求與“全球領導力”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全球治理面臨“公地悲劇”。
賦能“全球領導力”,國際社會在行動
有的國家在做減法,也有國家在做加法。該報告指出,完善全球治理、賦能“全球領導力”,國際社會在行動。
——多邊機制以改革之舉應對挑戰。
面對全球挑戰和改革呼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開展大規模改革,提高運行效率、提升治理效能。
2024年9月,聯合國未來峰會通過《未來契約》,就全球治理變革提出19項行動,改革重點是和平與安全架構以及國際金融架構。今年3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啟動“聯合國80周年改革倡議”,旨在“打造一個更加強大、更契合使命的聯合國”。
在大國競爭走強、全球治理走弱之時,區域一體化進程悄然加速。歐盟、非盟、東盟等加強內部整合,升級合作模式,以更緊密、更強韌的區域一體化應對逆全球化的沖擊。區域合作機制蓬勃發展,成為全球多邊主義的有效補充。
——全球南方以團結之力推進變革。
隨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全球南方邁入新“覺醒時代”。
在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當下,全球南方正以前所未有的集體自覺參與治理變革。從氣候變化、國際金融規則到聯合國改革議程,全球南方通過集體協商主動設置議題、爭取公平發展空間、重構決策程序,推動著治理體系朝著包容普惠的方向作出深層次結構性調整,深刻塑造多極世界的規則演進路徑。
南方國家深刻理解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對持久和平的威脅。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它們將消除饑餓、保障水安全、應對極端天氣等發展議題置于安全討論的核心位置,推動構建更綜合的全球安全框架,追求“發展安全”的新范式。
——中國創造“三位一體”賦能機制。
在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改革中,中國創造了“理念引領”“制度變革”“務實行動”三位一體的賦能機制。
理念引領: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中國創造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努力目標,以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為實現路徑,以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普遍遵循,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基本支撐,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為戰略引領,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點亮全球治理的前行之路。
制度變革:中國堅持“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并行,倡導漸進改革優化全球治理體系。“存量改革”上,中國推動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平臺合理化改革。“增量改革”上,中國發起創建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多邊機構,為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發展合作注入新動能。
務實行動:在聯合國事業面臨沖擊時,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發揮作用,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在農業領域,中國向太平洋島國提供菌草技術,幫助非洲國家開展雜交水稻種植;在衛生領域,中國向全球提供新冠疫苗,援建非洲疾控中心;在維和領域,中國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組建維和待命部隊……
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創造更美好未來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處去?是更加安全還是更加紛亂,是更加繁榮還是更加蕭條,是更加交融還是更加對立?
該報告指出,國際社會呼喚“新型全球領導力”。“新型全球領導力”是對二戰后形成的“全球領導力”的優化完善,是一種多元主體協同、規則動態演進、發展成果普惠的全球治理新生態。
“新型全球領導力”不是來自一個國家、一個集團或一個國際組織,而是國際社會為應對共同危機形成的“合力”,每個國家皆可在其中發揮作用,均可為之賦能。
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根本之策是以共生邏輯超越霸權邏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鞠建東總結1500年以來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的演變,提出世界秩序正面臨從霸權迭代到競爭共存的范式轉變。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本質上是對國際秩序底層邏輯進行重構,摒棄唯我獨尊、你輸我贏的霸權邏輯,構筑以互利性、秩序性、普惠性為基本特征的共生邏輯。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坐標,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減少人類文明發展的“彎路”,引領人類文明更好發展進步。
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等有增無減。面對這些挑戰和難題,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應聚焦全球治理的關鍵領域與薄弱環節,以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為系統性解決方案。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四大全球倡議各有側重,為解決世界面臨的各類現實問題指明清晰實踐路徑,提供寶貴思想啟迪。
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應以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為國際秩序轉型方向。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符合各國對公平正義和合作共贏的共同訴求,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的最妥善政治格局。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正是對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全球化的矯正與糾偏。
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應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未來愿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旨是,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彰顯生命力和時代價值,持續為全球注入和平穩定力量、發展繁榮力量、團結進步力量。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共建“新型全球領導力”,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努力,應對共同危機,共創美好明天。
文字記者:伍曉陽、郝薇薇
海報設計:陳家祺
統籌:郭丹、張偉、鄔惠我、肖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