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1月14日電 題:瞄準新興機床領域 臺商二代南京深耕機械行業
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從傳統的模具機床,到AI顯卡、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機床,經過十余年打拼,臺商二代、漢剛機械(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奕廷已順利接過父輩接力棒,在南京溧水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事業。
郭奕廷在廠房中檢查機械設備。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攝“我從小對工廠的環境就很熟悉,對大大小小的機器設備充滿好奇。”郭奕廷回憶,初中階段的寒暑假,他每天都泡在父親的廠里,跟師傅學習組裝機床、手繪設計圖。大學期間,學習機械專業的郭奕廷接觸到計算機相關知識,他開始自學,將手繪設計圖紙改為計算機制圖。
隨著事業越做越大,郭奕廷的父親將在深圳的機床業務拓展到長三角。2006年,南京溧水已有許多機械配套、鑄造加工廠,產業鏈完善,交通便利,郭奕廷的父親決定跟著臺灣供應商的腳步落戶南京溧水,成立漢剛機械(南京)有限公司。2009年,溧水廠房落成,剛大學畢業的郭奕廷受父親委派、“空降”南京,成為溧水工廠的第一名員工。
“與其說是接手工廠、做企業負責人,不如說是‘光桿司令’,因為整間工廠只有我一個人。我從招聘門衛、文員開始,接手了江蘇、浙江的機床售后維修業務,一步步開拓資源、人脈、客戶。”讓郭奕廷記憶猶新的是,剛到南京時他人生地不熟,去蘇州吳江拜訪客戶時,連開車導航軟件都不熟悉,硬著頭皮連開車帶問路,花了數個小時才找到客戶地址。
郭奕廷(左)和工人探討設備細節。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攝郭奕廷記得,經朋友介紹,自己在南京接到的第一筆訂單的定金是400余萬元,這讓他既興奮又擔心。“400余萬元定金對我而言是筆巨款,有了啟動資金,我開始采購工具、找師傅、熬夜畫設計圖。采購是費心勞力的事,一天能打六七十通電話。把客戶需要的設備從圖紙變成實物,每個環節環環相扣,生怕做出來的東西令甲方不滿意。”
面臨資源、資金不足的困境,郭奕廷從公司運作方式入手,調研市場,尋找業務契合點;擔任南京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理事,擴大朋友圈,向臺商前輩們討教創業、辦企經驗。
2024年,郭奕廷主導成立釔眾精密裝備(南京)有限責任公司,聚焦科技創新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進入高新技術產業賽道,獲評當地創新型中小企業。
“大陸擁有廣闊市場、豐富資源、良好營商環境、政府支持政策,是臺灣青年最理想的創業目的地。”郭奕廷希望帶領公司持續創新研發能力,為更多兩岸制造企業轉型賦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