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南樂東11月14日電 (張月和)“再過一個來月,海南自貿港就要啟動全島封關運作了。”臺商洪宜展正加緊搶抓自貿港新機遇,“我要借此契機,讓魚苗像當年從臺灣‘游’到海南一樣,從海南‘游’向海外”。
參加行走中國·2025海外華文媒體海南行活動的20家境外華媒,13日來到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參觀洪宜展的水產養殖基地,深入了解他深耕海南海洋漁業的故事。
11月13日,參加行走中國·2025海外華文媒體海南行活動的20家境外華媒,參訪臺商洪宜展在海南樂東投資創建的水產養殖基地。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對東南亞出口強勁開局
自今年8月7日正式啟動出口業務以來,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憑借優質的水產苗種和高效的物流體系,在一個月內實現對東南亞市場出口的強勁開局。
截至9月7日,該公司累計完成45批次空運出口,成功向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出口金鯧苗、東星斑苗及紅瓜子斑苗共計177.1萬條。
為擴大樂東縣水產種業出口規模、樂東縣農業農村局將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納入水產苗種出口備案基地,為其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政策支持。
在洪宜展看來,出口的突破性進展主要得益于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和高效的國際航空物流樞紐服務。
“未來,公司將持續擴大對東南亞市場的出口規模,并進一步加強在苗種繁育、疫病防控等關鍵領域的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洪宜展說。
洪宜展將目光投向“出海”,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都是其魚苗出口的目的地,“最近我們還在突破中東市場”。
隨著海南自貿港開放大門越開越大、航線開通越來越多、出口審批手續辦理越來越簡便,洪宜展表示,可以預見海南魚苗出口業務將會迎來國際大市場。
圖為臺商洪宜展在海南樂東投資創建的水產養殖基地。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扎根海南28年
1998年,看到大陸改革開放的蓬勃生機和市場潛力,洪宜展帶著家族的養殖技術,來到與屏東氣候相似、人文相近的海南島,成為最早一批在海南發展石斑魚苗孵化及養殖的臺商。
迄今,洪宜展已在海南深耕海水魚養殖27年。他將臺灣精致農業理念與海南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把幾十畝魚塘發展成了現代化漁業基地。而且,他從臺灣屏東帶來的水產養殖技術,在海南獲得了更多科技賦能。
“養殖擴大到一定規模后就要考慮魚苗繁育的問題。”2020年,洪宜展成立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其打造成一家集石斑魚種繁育、孵化、養成與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海洋漁業企業,并建有完善的育苗與養殖體系。
目前,該公司已向市場推出30種海產品,其中不乏東星斑、錦繡龍蝦、龍膽石斑、蘇眉魚等名貴品種。
圖為臺商洪宜展的水產養殖基地里,各種魚苗已經“游”向東南亞。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打造海洋種業重要窗口
洪宜展看重科技賦能企業發展,與大陸多個科研機構及水產專家長期緊密合作,在海水魚尤其是名貴魚種、珍稀海產的人工繁育、工廠化養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因此成為海南省石斑魚產業技術體系的依托單位。
2023年,洪宜展的公司團隊成功突破國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波紋唇魚(蘇眉魚)的人工繁育技術難題,實現了6.3萬尾規模化育苗。這對瀕危魚類保護、種質資源開發及海水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海南海洋漁業“向岸上走、向高端走”提供了典范。
洪宜展告訴記者,他正加快推進“海南海洋南繁種質現代科技產業園”建設,計劃以“科研創新+產業孵化+科普研學”為核心,構建從名貴魚類種質保存、苗種繁育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打造海南自貿港海洋種業的重要窗口。
“洪宜展的創業故事會帶給臺商更多信心。”臺灣自媒體人劉軒誠在參觀養殖基地后,立刻請洪宜展一起拍攝短視頻,“希望通過更接地氣的形式傳遞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積極信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