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1月13日開幕的2025年6G發展大會上了解到,我國6G發展已進入技術創新加速演進、產業方向愈發清晰的關鍵階段,一幅以“融合”“創新”為核心的發展路線圖正徐徐鋪展。來自行業主管部門、標準化機構及國際組織的權威聲音,共同勾勒出6G發展的核心脈絡與未來圖景。
“6G作為新一代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將突破傳統移動通信范疇,實現通信與智能、感知、計算、安全等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我國6G創新發展各項工作已取得積極進展,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開放生態基本構建,合作空間深化拓展。
技術研發領域的融合創新成果成為6G發展路線圖從“藍圖”走向“實景”的重要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體系化推動6G關鍵技術、網絡架構和系統設計等創新研究,廣泛開展6G技術征集,形成超300項6G關鍵技術儲備。本屆大會發布了《6G AI原生設計技術架構研究》《端側智能體通信技術需求與設計》等十余份6G技術研究報告,并集中展示了超大規模天線樣機、感知智能融合應用演示系統等多款6G概念樣機及應用。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張云明強調,6G將從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擴展到與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的跨域融合,實現人、機、物、智能體的全面高效聯接。面向未來,要深化移動通信產業與關聯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強化產業協同與資源集聚;要發揮應用牽引作用,前瞻布局和培育6G融合應用產業生態。
“AI手機、智能體手機以及AI眼鏡等外設設備將是主要發展方向,AI與XR融合終端將進一步增強交互的自然性和沉浸感,有望成為6G重要驅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6G與AI深度融合將賦能移動終端進入智能體新時代,引發應用模式的創新變革,建議業界以終端創新為抓手,打造6G發展新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6G發展始終立足全球視野,與國際標準進程同頻共振。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介紹,國際電信聯盟(ITU)2023年6月提出的6G六大應用場景及關鍵能力體系,為全球6G發展明確了方向。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作為標準制定主體,已圍繞6G愿景、技術路線、系統設計等開展研討,并啟動業務需求、網絡架構、安全等研究項目,初步形成標準化時間表和技術路線圖。
在國際共識基礎上,聞庫等業界專家提出了6G“終端、通智融合、星地融合”三大重點突破方向。在終端層面,將打破傳統手機單一形態,向智能化、多形態、可穿戴化演進,同時車載終端將升級為“移動無線樞紐”,實現交通工具與通信終端的深度融合;通智融合層面,6G時代將實現人工智能與網絡的雙向賦能,讓網絡從“被動承載”轉向“智能感知”,實現通信與智能的原生融合;星地融合層面,通過衛星與地面網絡一體化組網,破解傳統地面通信覆蓋局限,實現全球無縫連接,完成天地一體化通信的融合突破。
我國6G路線圖的落地離不開清晰的演進節奏與商用預期。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預計,從2030年起,6G將在中國、歐洲、美國等地率先實現商用;到2040年,6G連接數有望突破50億,占全球總連接數的50%以上。這一預測表明,6G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斯寒同時介紹了“兩步走”的6G演進路徑:第一步是充分釋放5G潛力,只有把5G這張網建穩、用實,真正服務于數字社會,兌現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承諾,才能為后續升級打下堅實基礎;第二步是順勢邁向6G,當5G的價值被全面激活,6G的發展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延伸。
“AI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與6G融合賦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后續6G推進組將攜手業界,持續深化通信、智能、算力、數據、感知為核心要素的6G研究,構建萬物智聯的創新生態,為6G賦能經濟社會智能化升級提供技術基礎。
記者 吳蔚 郭倩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