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鞏琳璐
8月7日,一場聚焦“打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硬仗”的新聞發布會,揭開了商洛市以高質量黨建驅動鄉村治理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商洛市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聚焦聚力打好“八場硬仗”,將鮮紅黨旗插在產業一線、重建前沿、治理末梢,在秦嶺腹地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之路。
“組織鏈”上奔富路
清晨的山陽縣銀花鎮老街,飄散著濃郁的麥香。一排排細如銀絲的手工掛面垂掛晾曬,形成獨特的風景線。“以前得往外跑,現在家門口做掛面,仨月就能掙3萬塊錢!”社區居民周贊文邊整理掛面邊笑著告訴記者,言語間甚是滿足。
這份家門口的幸福,源于銀花鎮手工掛面產業聯合黨總支的強力牽引。這個覆蓋2個社區、5個村的產業“紅色引擎”,將企業、合作社、作坊和散戶擰成一股繩,帶動600余戶鄉親,年產掛面3000多噸,戶均增收過萬元。
面對“三山夾兩川”的地形制約,山陽縣創新構建“產業聯合黨總支+產業鏈黨支部+功能型黨小組”三級組織體系。圍繞新材料、康養、綠色食品等九大產業,288個產業黨小組、9個區域型黨組織、8個村企共建黨組織星羅棋布,實現產業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在戶家塬鎮,農牧產業黨總支帶動陜西意發公司建起畜牧產業園,西溝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45萬元,牛耳川社區20余戶居民實現了“出家門進廠門”。
無獨有偶。丹鳳縣“三聯三促”模式中,10余個產業聯合黨委下,158名村黨支部書記、217名黨員駐村干部領辦集體經濟項目1087個,持續壯大“菌藥果畜酒”特色集群;商南縣試馬鎮百家崗村,30名黨員“嵌”在茶葉鏈上,通過“一地五金”模式帶動280余戶增收,村集體年收益40萬元。
走進商州區國漁智慧漁業工廠,科技感撲面而來。5G傳輸、AI決策系統精準調控著水質,養殖密度是傳統模式的5倍。“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家養魚比打工還強!”村民王建軍算得清楚:土地流轉金、務工費、集體分紅,年收入穩超5萬元。依托“村集體+公司+農戶”,這條“智慧魚”已帶動全區2200余人就業,戶均增收2萬元,游出了生態富民的新天地。
黨旗飄揚建家園
每逢“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我市建立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都會發揮關鍵作用。在防汛期間,我市各級黨組織聞“汛”而動,黨員挺身而出,筑起守護家園的“紅色堤壩”。
“多虧王支書及時把我背出來,那水大的,現在想起來心還慌!”山陽縣漫川關鎮閆家店社區居民儲春蘭回憶起7月9日那場特大暴雨,仍心有余悸。依托先進的氣象“三合一”平臺,市氣象局提前一周精準預報,預警直達基層,縣鎮村三級聯動,黨員突擊隊、網格員逐戶排查,硬是將低洼地帶、地災點的2006戶3561名群眾一個不落地提前轉移,實現了人員“零傷亡”的奇跡。
災后重建現場,黨旗更是高高飄揚在一線。8支黨員突擊隊化身“清淤軍”,用兩天時間清理4.23萬立方米淤泥雜物,讓鎮區恢復往日容貌;27名鎮機關干部化身“特種兵”,徒步跋涉28公里為群眾帶去溫暖和希望……
“我是黨員,跟我上!”2024年7月,洛南縣靈口鎮災后重建現場,這聲音鏗鏘有力。洪水重創7個村莊,1992戶受災。鎮黨委火速成立臨時黨支部,建立“黨委統籌、支部跟進、黨員包聯”機制,將廢墟劃分為23個黨員責任區。朱靈路修復工地上,黨員干部一“釘”就是20天,現場化解矛盾12起,保障道路暢通。危房改造中,黨員化身“跑腿管家”,從選址到購料全程代辦,讓受災群眾僅用兩月便搬進新家。
服務下沉萬象新
“叔,低保批下來了,下月就能領!”天剛亮,商州區北寬坪鎮廣東坪村的片區長龐建剛,就興沖沖地趕到村民黃志剛家報喜。這個好消息,源于村里定期召開的片區說事會。當龐建剛在“說事會”上得知黃志剛家境困難后,立刻幫其申請了低保。
廣東坪村召開的片區說事會,讓干部沉下去、群眾聚起來,共商“村里事、群眾事、大家事”。“說透了政策,說開了矛盾,更說近了干群的心。”村黨支部書記薛建英深有感觸。
在丹鳳縣,一份份清晰的“清單”為基層干部松了綁、賦了能。全縣12個鎮(街道)平均明確“基本履職事項130項、配合履職事項110項、上級收回事項65項”。“該我們干的更聚焦,接不住的能上交,干活更有動力了!”一位基層干部的感慨,道出了減負實效。減負不減責,158名村黨支部書記領辦的1087個產業項目正蓬勃發展,498名黨員致富帶頭人領著鄉親們抱團發展。
鎮安縣的黨務公開欄和“鎮安黨建”公眾號上,“全年發展養蠶不低于1100張”“評選‘好媳婦’5戶”等承諾事項格外醒目。年初晾諾,年終曬績。3年來,基層黨組織累計完成“一年十件實事”4000余件,件件辦到群眾心坎上。
基層黨組織服務質效也在持續提升。網格優化、“多格合一”變“分治”為“共治”,“楓橋經驗”在網格中煥發新活力;中心城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幸福近在咫尺;577個暖“新”驛站星羅棋布,“志愿紅”與“網格藍”攜手,聚焦“一老一小”、新就業群體,“讓新時代志愿服務在秦嶺深處閃光”的品牌愈發亮眼。
如今,在商洛大地上,一個個戰斗堡壘堅強有力,一名名黨員沖鋒在前,匯聚成磅礴力量,在巍巍秦嶺間,奮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