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鵬里 通訊員 王英 沈加華
7月21日,我市與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行簽署《開發性金融“十三五”合作備忘錄》,同時建立商洛市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聯席會議制度。1個月前,市政府與國開行陜西分行在西安簽署《建檔立卡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合作協議》,國開行陜西分行將為商洛市提供70億元貸款,為洛南縣提供16億元貸款。今年年初,市政府與省供銷合作總社簽訂創建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市合作共建框架協議,確定企業作為產業脫貧的主體,通過加強政府、企業、貧困戶的合作,配合支持、補齊短板、實現共贏。
產業精準扶貧是把資源變資本、把投資變股金、把農民變股民,進而推進農業產業化、投資資本化、企業市場化的根本途徑,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路徑,是實現政府、企業、貧困戶“一舉多贏”的關鍵環節。目前,商洛701個貧困村16.13萬戶49.05萬名貧困群眾,其中產業扶持脫貧8萬戶27.69萬人,占貧困戶和人口的49%和56%。實施產業精準扶貧脫貧,對于確保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實體經濟
產業精準扶貧的牢靠基礎
2014年以來,商洛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思路,依托現代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經營大場大戶、金融扶貧貸款創新等新型實體經濟,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促使脫貧攻堅始終建立在實體經濟的牢靠基礎之上。
依托工業園區,推行“政府+企業+基地+貧困戶”,增加就業收入。近年來,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和10個省級重點建設的縣域工業集中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到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六成以上。市、縣區政府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激勵,園區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同等用工條件下優先聘用貧困家庭勞動力,想法設法增加貧困群眾就業收入。譬如,商南縣域工業集中區5家規模企業和49家小微企業提供了4000多個就業崗位,其中356人是城關街道辦的貧困戶。企業領導機構成員主動包抓聯系,承諾貧困戶務工人員每年至少2萬元左右工資性收入。商州荊河生態工業園區內的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在北寬坪、腰市、大荊等鎮建立了3000多畝的萬壽菊、油葵種植基地,帶動貧困戶500戶,戶均增收800元。
依托農業園區,推行“政府(供銷社)+龍頭企業+貧困戶”,增加分紅、就業、銷售收入。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試驗田”,通過流轉農戶土地,農戶獲得土地出讓收益;吸納農戶務工,農戶獲得工資收入;幫助農戶銷售特色農產品,農戶獲得銷售收入。我市篩選丹鳳華茂、洛南天玉、坤元3家企業作為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企業,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500萬元,帶動2500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和收益分紅實現脫貧。丹鳳縣民樂現代農業園區,依托設施蔬菜基地、果蔬貯藏配送、農副產品深加工、食用菌種植加工,與360多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實現了園區帶動、互促雙贏。商州佳騫現代農業園區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流轉土地2180畝,輻射帶動周邊1500多戶貧困戶從事果蔬種植和生豬養殖,貧困戶戶均增收1.2萬元。
依托專業合作社,推行“政府(扶貧開發公司)+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增加產業經營收入。我市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資金扶持、專業合作社帶動”的思路,著力培育扶貧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村級經濟組織,通過實施產業化扶貧項目,促使企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入社、參股分紅、流轉土地,與貧困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洛南廣匯兔業合作社在保安鎮楊莊村牽頭成立了合作分社,為社員提供斷奶仔兔、全價飼料、技術服務、市場營銷等產業化服務,帶動全村15戶貧困戶發展肉兔產業,貧困戶飼養200只肉兔,當年出欄10茬即可實現脫貧。商州區牧護關鎮香鋪村香菇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級經濟組織+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依靠村建香菇大棚吸納40戶貧困戶發展香菇20萬袋,幫助他們發展產業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