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洛南縣以“紅星閃閃、大美洛南”黨建品牌為統領,積極探索“黨建帶扶貧、黨員帶群眾”的黨建扶貧新模式,找準結合點、抓住關鍵點,在全縣重點產業帶創建特色產業黨建扶貧示范點,推進了黨建與脫貧攻堅的有機融合。目前,該縣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黨建模式,已在巡檢美麗鄉村、蟒嶺綠道、洛保一體等三個產業帶創建了3個黨建示范帶,培育產業黨建示范點100個,引領縣域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輻射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黨支部通過實施“黨員帶頭干、拉著企業干、幫著社里干”的三干舉措,努力幫助引進龍頭企業、壯大合作社及能人大戶,始終堅持把貧困戶綁在產業鏈上,把產業捆綁在企業和合作社上,不讓一戶貧困戶掉隊,實現整體脫貧。
“原來我們村上沒有產業,群眾沒有收入,關鍵時候黨員上,村支部就開會給每個黨員干部壓任務,像我主要是帶頭發展蓮菜,帶動了3戶貧困戶,副支書辦養雞廠,村主任搞核桃建園,村文書發展荷塘養魚,每人帶頭領辦一個產業,每個產業都吸納貧困戶,現在產業發展上路了,群眾收入增加了,日子都過好了,貧困戶的帽子可以摘掉了。”法官廟村黨支部書記姚廣東自豪地說。該村支部一班人還積極聯系在外能人大戶返現創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為了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村支部還把5個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聯合社,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共同應對市場風險,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
為倒逼各級黨員干部嚴紀律、正作風、抓黨建、促脫貧,為加快追趕超越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從8月份開始,商洛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抓黨建轉作風促脫貧專項整治”,聚焦干部隊伍中存在的浮躁病、虛假病、懶惰病、扯皮病“四種病”27種表現,建立“月考季評、通報銷號、跟蹤落實、年底交賬”的督查考核機制,細挖深查,邊查邊改,通過專項整治,進一步轉變了干部作風,有效提升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對中省市決策部署的執行力,提高了脫貧攻堅突出問題的解決率、群眾滿意率。
商洛的“黨建領航脫貧攻堅”獲得了中省關注,今年5月舉行的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上,商洛市委主要領導受邀,作了“下到基層干在一線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發言,得到了與會人員的充分肯定。
“三帶一創”出經驗
深冬時節,商洛農村大部分土地都已進入冬閑。然而,洛南縣景村鎮御史村一組貧困戶齊秋鳳與以往“春種秋收”不同的是,她一家的收成在這個冬天依然延續:種植特色農作物、在合作社務工、流轉土地入股分紅。2009年11月,齊秋鳳丈夫張善民因高血壓病導致腦梗塞,進而引發半身不遂偏癱,因要照看丈夫,不能遠離,收入少,加上兒子上學欠債5萬余元,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通過政府和包扶部門的牽線搭橋,她入股宏泰金銀花專業合作社,長期在合作社養雞場從事養雞有了固定收入,還能年底分紅。今年4月份,宏泰金銀花合作社給她無償提供黑花生種子100斤、兩袋化肥,扶持他種了2畝黑花生,并簽訂回收協議,一年下來,她家總收入達到3.6萬元。
曾經的貧困戶齊秋鳳把土地變股金,自己搖身一變成股民不說,還就近轉身成工人,這只是商洛“三帶一創”產業精準扶貧帶動貧困戶快速致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商洛市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思路,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借鑒國有中小型企業股份公司改革的經驗,圍繞“三變、三化”的目標,即:通過流轉把農民的土地、林地變成資本,把政府投入的各種涉農扶持資金變為股金,把農民變成股民,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資金資本化、扶貧精準化。在開展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的基礎上,出臺了《商洛市關于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全域推行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大戶帶動、創新金融扶貧的“三帶一創”產業精準脫貧模式,有效發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覆蓋帶動70%左右產業脫貧貧困戶依靠產業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