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陽
五年風雨同舟,五年彈指一揮。政協商洛市第三屆委員會整整走過了五個年頭。這五年,是我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向著美麗幸福新商洛砥礪前行的五年。這五年,是市政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推動人民政協事業向前發展的五年。五年來,在中共商洛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協充分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主動建言服務經濟發展,致力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凝心聚力推動深化改革,譜寫了人民政協事業的時代篇章。
強化政治引領 思想共識廣泛凝聚
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強化政治引領,增進思想共識,匯聚起群策群力、共襄發展的強大正能量。五年來,以專委會和縣區政協為依托,成立了13個委員學習小組;以政協委員、黨派團體成員和政協系統干部為對象,舉辦了6期培訓班;邀請厲以寧、原冬平、李義平等21名專家教授,組織專題講座和報告會18場次,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直接受教育5000多人次。圍繞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組織收看電視直播5次,開展學習交流11次,進村入戶宣講26場次;圍繞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組織召開全市慶祝大會及政協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扎實開展了“三問三解”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了3次紀律作風集中整頓,制定出臺了《市政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實施細則》等43項制度,集中查擺和解決了4類38個突出問題,機關縣以上領導干部向社會公開作出“十項承諾”,政協常委公開作出“八項承諾”。
勇于探索實踐 協商民主穩步推進
堅持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職全過程,注重實踐,積極探索,政協協商民主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商洛市政協作為全省唯一的市級代表,參加了全國地方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五年來,市委制定了《關于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發揮作用的實施意見》、轉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協協商的意見》。建立年度協商計劃制定、實施制度,完善政府政協聯席會議和政情通報會議制度,修訂常委會、主席會、專委會工作規則,完善提案、視察、調研等工作制度。規范組織各類協商活動,探索試行月度對口座談協商,增加了協商密度;制定出臺《關于加強全市鎮辦政協聯絡組(處)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全市98個鎮辦建立了政協工作機構,搭建了基層協商的新平臺;開設“商洛政協網站”,建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交流中心,開辟了委員經常性履職的新陣地。探索開展的“三個五”聯動協商,緊扣事關全局、各級重視、社會關注、人民期盼、黨政交辦的重要事項“五大內容”,堅持圍繞中心、統籌組織、突出重點、各方協作、注重實效“五項原則”,采取政協組織、黨派部門、政府單位、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五方聯動”,精心組織“精準脫貧”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專題協商。組織開展全委會整體協商5次、常委會專題協商12次、月度對口座談協商16次,參與漢丹江流域、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區域協作協商7次,發動各級組織313個、民主黨派4個、政協委員3562人次、專家學者466人次參與協商,提出意見建議339類1532條;開展專題調研71次,形成調研報告116篇,其中42篇在市以上媒體刊登,56篇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批示。
充分發揮優勢 緊扣發展獻計出力
堅持緊扣全市工作中心,充分發揮政協優勢,積極主動建言獻策,服務發展的成效更加凸顯。五年來,圍繞“循環經濟發展”“經濟提質增效”“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商建言,為黨政決策提供了依據。圍繞“推進陜南移民搬遷”“雙包雙促”精準扶貧,提出意見建議。圍繞搞好社會扶貧,廳級領導帶頭聯村包扶,機關派員駐村幫扶,為11個包扶村爭取資金1000多萬元,辦實事182件。特別是圍繞“實施精準扶貧、提高扶貧實效”專題,通過視察調研、交流助力、聯動協商、共謀良策,提出6類57條意見建議。圍繞加快城鎮建設,組織開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題協商、棚戶區改造和推進新型城鎮化中的土地利用問題調研;連續兩年將環城南路建設作為“一號提案”持續跟進,促使“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圍繞優化中心城區教育資源布局、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等課題,開展視察調研6次。圍繞打造全域旅游,開展商于古道文化景區建設調研,協商推進洛南韃子梁石板房古村落保護利用。特別是“政協委員走進美麗鄉村”視察活動,組織1080名市縣區政協委員“進農家、訪民情”,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征詢了諸多建議。連續三年將丹江流域綜合治理作為重點提案跟蹤推進,呼吁國家出臺因水源保護、發展受限地區的產業扶持和技術支持政策,加快國家級人工增雨基地建設步伐。先后配合市政府參加陜西商洛·粵港澳項目合作促進活動,特別是在第十九屆“西洽會暨絲博會”上,組織經濟界、工商聯界27名企業家委員,策劃包裝項目51個,促成簽訂項目引資合同和協議15個,協助引資100多億元,為擴大招商引資、增強發展后勁貢獻了應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