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鎮安縣回龍鎮宏豐村第一書記郭琴

郭琴(左)生前走訪貧困戶
王照斌 劉顯濤 陳風軍 柯賢喜 倪方海
她是一名母親,但當兒子高考的人生關鍵時刻,卻主動請纓擔任宏豐村第一書記。
她是一名妻子,但當家里裝修新房缺人手時,卻舍小家顧大家,連續駐村100多天。
她是一名女兒,本該照顧年老多病的雙親,盡盡孝心,卻堅持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走遍了全村的溝溝岔岔,山山水水。
她就是郭琴,鎮安縣婦聯會一名普通的黨員干部。1996年10月參加工作,先后任鄉鎮鄉企干部、組織人事干部、縣婦聯會副科級干部。2017年6月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她始終以村為家,視群眾如親人,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第一書記,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2017年12月30日9時左右,年僅44歲的郭琴在返回縣城對接完扶貧相關工作,拿了還來不及換上的干凈衣服,在奔赴宏豐村扶貧的路上,不幸遇難。
主動請纓基層扶貧“領頭雁”
2017年5月,正值脫貧攻堅數據清洗工作進入關鍵時刻,面對宏豐村村班子力量薄弱、全村396戶群眾中有146戶貧困戶的現狀,作為駐村隊員的郭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抱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她主動請纓,擔任村第一書記。6月5日,接到組織正式任命,此時離兒子高考還有兩天,她毅然在第一時間將自己的組織關系轉到宏豐村黨支部,成為宏豐村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領頭雁”。
幾個月里,郭琴的身影遍及全村9個組,經過走訪貧困戶、老黨員、返鄉能人,召開群眾院落會、支委會,與宏豐村一班人一起分析研判村上的致貧原因。貧困的癥結找到了,她就帶領村兩委會一班人研究制定對策,立誓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擺脫窮境”。
為了統一全村黨員群眾思想,郭琴嚴格按照第一書記工作職責,修訂完善了發展規劃,堅持支部引領、支委領辦、黨員示范,實施“三帶四聯”、推進“三變”改革,走出了一條黨建領航脫貧攻堅之路。她先后組織召開支委會7次,講專題黨課2次,組織黨員群眾代表、村組干部觀看《塘約之變》《三變》影片12場次,帶領支委包抓組建專業合作社9個,開展婦女培訓秦繡500余人次,引進培育合伙經營企業3家,爭取危房改造、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項目資金480萬元,使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1.6萬元,宏豐村被確定為省市“三變”改革試點村,為全村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因地制宜產業發展“鐵娘子”
作為村上駐村第一書記,上任伊始,面對宏豐村產業發展規模小、集體經濟“空殼”化、貧困群眾增收缺乏長遠支撐的實際,郭琴就思謀如何破局,探索出一條符合宏豐實際的脫貧路子。報到當天,她就組織召開村上產業發展謀劃會,邀請群眾代表和能人大戶一起座談,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討論產業發展難題,為村上產業發展統一思想、凝智聚力。在充分聽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她又帶領村班子,經過兩個多星期“連軸轉”,全面摸清了村情戶情,宏豐村產業布局也在她心中逐步定格。
底子摸清了,思路明確了,項目落實就成了她日思夜想的問題。在與村兩委會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她因地制宜提出了半坡發展種養產業、河道平川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布局。
為了解決山上群眾發展養殖產業難題,她多次主動向省農業廳駐村領導匯報溝通。在省農業廳支持下,郭琴帶領村班子到戶縣萬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觀學習黑豬養殖,并積極爭取萬幫公司項目技術支持援助。在與萬幫公司深入交流過程中,萬總被郭琴一心幫扶群眾脫貧致富的熱心和激情所感動,當場宣布無償捐贈宏豐村優質黑豬仔500頭。聽到萬總的無償捐贈后,一向矜持的郭琴激動地拉著萬總的手久久不放。捐贈協議簽訂以來,萬幫公司已經向宏豐村發放了2批次200頭黑豬,解決了半山坡群眾產業發展難的問題。
此后,一個更大的計劃,在郭琴心中徐徐展開,利用好河道平川地建設規模化現代農業園區。針對勞動力大量外出、土地大面積撂荒的情況,郭琴與村委會一班人經過多方協商和考察,最終確定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思路。項目有了,如何立項和取得上級的資金支持成了擺在郭琴面前最棘手的難題。為了能盡快立項啟動建設,郭琴先后十多次到縣發改局、農業局等部門匯報溝通、爭取項目、尋求支持,硬是憑著一股“事不辦成誓不休”的堅毅勁兒,感動了主管部門,最終使食用菌產業園成功落戶。然而,在推進食用菌產業園建設的過程中,村上曾一度為啟動資金而發愁,導致園區建設停工一個多月,眼看自己辛辛苦苦爭取來的項目無法正常啟動,郭琴著急得焦頭爛額,她主動聯系村上能人,研究確定了村集體擔保借資、能人墊資等方式,籌資30余萬元,解決了啟動資金難題。目前,整個園區已經完成了90個大棚建設,全村146戶貧困戶先后通過地租入股、扶貧資金配股等形式捆綁到了園區上。
搶抓機遇美麗新村“設計師”
宏豐村是回龍鎮面積最大、貧困狀況最嚴重的村,東西狹長20多公里,全村僅有一條修建了多年的通村水泥路,落后的基礎設施和臟亂差的環境一直是制約宏豐村發展的重要瓶頸。面對這些問題,郭琴緊緊抓住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機遇,確立了“保基本、抓關鍵、建急需”的建設規劃,力求把有限的項目安排到群眾心坎上,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
圍繞規劃思路,郭琴帶領村班子一片一片的勘察,一處一處的測繪,一戶一戶的規劃,先后在全村規劃了127戶農戶的入戶道路和院落硬化項目,認定了18戶危房改造對象和15戶民居改造對象,確定了6條、30.8公里的村組產業路的拓寬和修復工程。項目確定了,規劃到位了,真正實施起來卻不時遇到阻力,郭琴不厭其煩的逐一化解。在推進危房改造項目過程中,有4戶因家庭困難無法啟動,她帶領村班子實地了解工作難點,決定利用村上閑置老學校地基,動員村上能人墊資10萬余元,集中建設4間住房,及時讓這4戶住上了安全的新房。危房改造戶徐正文和尤富千需要通過村民儲成喜門前運送建筑材料,儲成喜因原來修路時這兩戶沒有出工出勞有怨氣,將他們運送材料的車擋在了門前,一時劍拔弩張,郭琴及時趕到現場調解。調解過程中儲成喜態度蠻橫,還不時惡語傷人,不愿意接受調解,郭琴不為所怒,依然耐心細致的進行疏導,最終一場鄰里糾紛冰釋前嫌。
在推進全村環境整治的過程中,郭琴與村干部爭執過,被群眾誤解過,但是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埋怨過,硬是憑著一股子執著勁兒,把確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項目一一落實。同時,她多次到縣環保局對接,爭取調劑了一輛垃圾清運車和100個垃圾箱,在村上修建小型垃圾池9處,爭取公益崗位選聘村衛生保潔員2名,定期對沿線沿河垃圾進行清理,村上的臟亂差局面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扶貧扶志群眾冷暖“貼心人”
扶貧先扶志,有了自信才能脫貧。曾學兵家中5口人,住在半山上,母親多病,沒有固定經濟收入,納入貧困戶后,曾學兵反倒有了“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這讓郭琴很是頭痛,如果不盡快解決這個問題,脫貧致富對于曾學兵來說就是一句空話。郭琴多次上門,不厭其煩地給曾學兵談心做工作。今年下半年,曾學兵兩個孩子相繼入學,家里開支更大了,為了照顧孩子上學,他的妻子還在回龍鎮上租了一間小房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郭琴主動找到曾學兵說,按照你家現在的條件,符合移民搬遷政策,可以在集鎮搬遷點申請一套房子,可這需要你出門打工,把自籌的1萬元掙回來,到時候孩子們讀書就不用再租房。曾學兵這次被說動了,第二天就到西安的建筑工地打工,半年下來,竟然掙了1.5萬元。如今,曾學兵已經領到新房鑰匙,即將搬遷入住。曾學兵一想到孩子們不用再受苦了,他逢人就高興地說:“感謝郭書記,要不是她,孩子們不知道還要受多長時間的苦呀。”
貧困戶周正定的母親去世,按照當地習俗,操辦后事最少需要三五萬元,這樣一來,周正定不但不能脫貧還要舉債。郭琴了解情況后,覺得這是推行“一約四會紅十條”的最好時機。于是與村干部來到周正定家中,帶頭隨了100元份子錢,然后耐心地為他講喪事簡辦的好處,開導他“不要愛面子、耍牌子,要簡辦喪事、過好日子,你母親也希望你能過得更好一些,她才安心。”在郭琴和村干部的勸說下,周正定把準備10元標準的香煙降為5元,僅此一項就節省了3000多元。
在宏豐村,郭琴做起村上婦女工作、政策宣傳、技術培訓等更是一把好手。她協助鎮村完成了婦聯組織建設,積極推選貧困戶張文艷當選村婦聯主席。一石激起千層浪,看到貧困婦女也能參與村務,全村的婦女紛紛行動起來,有的搞產業,有的去打工。為了讓群眾記住政策,她把貧困戶應該享受的相關政策、扶貧路上廣場舞曲錄制好,制作成“政策宣傳小喇叭”,讓貧困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同時,郭琴還積極牽頭開展“愛心超市”評分工作,與村委會一起組織開展了“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與職業中學聯合在全村開展了林果藥材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讓群眾學中有榜樣、脫貧有技術。剛被評上好媳婦的張海燕說,“郭書記鼓勵我,讓我明白了行孝是做人的最好德行,這也是教育好子女的實際行動。”
郭琴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的身影卻深深鐫刻在群眾的心中。她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她所鐘愛的脫貧事業,她把一片真情獻給了黨和人民,她把永恒的初心獻給了她深愛的大地,她用忠誠、樸實、執著譜寫了一首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扶貧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