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尤其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之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各方面合作交流發展迅速。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為中國——中東歐國家深化經貿合作帶來新的契機。
按照規劃,“一帶一路”戰略一旦實現,將構建起世界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它涵蓋44億人口,GDP規模達到21萬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的63%和29%。
地處歐洲東部與中部的中東歐國家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交通樞紐,對聯動亞歐兩大市場,便利人員、商品、企業、資金、技術交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揮著巨大作用。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劉海星表示:
“現在我們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從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方面,中東歐一定是可以和‘一帶一路’,特別是一帶連接在一起的。”
中國的倡議得到了中東歐國家的積極響應,阿爾巴尼亞副外長阿爾奇?普利表示,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阿爾巴尼亞愿發揮積極作用,他說:
“阿爾巴尼亞曾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無論是對中國、中東歐,還是南歐來說,我認為該戰略對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6月,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會議就擴大貿易規模,增加相互投資,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基礎設施合作建設等議題達成廣泛共識。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
“各方同意進一步加強各國經貿主管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基礎上,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為契機,提升經貿合作水平,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中東歐16國或位于歐盟的周邊,或處于歐盟的中心位置,目前,該地區已有11個國家加入歐盟,其余國家也在積極爭取入盟。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是在歐盟框架下發展的。作為從亞洲步入歐洲的“門戶”,中國必將借重中東歐國家地緣優勢來推進中歐的互聯互通和經貿合作,而“一帶一路”戰略與深化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加強互聯互通非常契合。中國商務部歐洲司司長孫永福表示:
“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對于落實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直接相應的促進關系,中東歐國家港口設施、鐵路交通與中國有著長期的經貿往來,中國的渝新歐鐵路也是通過這一地區的,通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然后經波蘭進入德國。所以說中東歐國家,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都希望利用他們的港口、鐵路等設施運輸中國的貨物,還可以把歐洲的貨物運到中國,也就是說雙向利用。”
被稱為“新絲綢之路”的渝新歐鐵路2011年正式通車,從地圖上看,鐵路東起重慶,一路西行,經過波蘭至德國杜伊斯堡,全長11179公里。重慶市政府物流協調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楊麗瓊用一組數字勾略出渝新歐鐵路的高效、快捷:
“它高效,從重慶始發到德國杜伊斯堡只需要16天,這樣就比海運,或江海聯運,或鐵海聯運要整整縮短30天以上。”
隨著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經貿往來將更加頻繁。楊麗瓊表示,重慶選擇了波蘭作為渝新歐鐵路的一個分撥點,提高貨物進出效率:
“我們的貨物到了波蘭以后,可以分撥到中東歐16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同時,這些中東歐國家的貨物也可以集結到波蘭,通過波蘭把它運到重慶,我們把它再分撥到沿江城市和華東、華南等相關城市。所以,這條通道它不僅僅是重慶的渝新歐,它也是中國的渝新歐,也是世界的渝新歐。”
對中國而言,中東歐國家可作為中國產品升級、分銷中心,中國產品生產、流動、銷售和品牌塑造可先經中東歐實現本土化,進而再“歐洲化”。
另外,2012年,中國武漢至捷克布拉格的“漢新歐”鐵路通車;2013年4月,成都至波蘭第二大城市羅茲的“蓉歐快鐵”開通;2013年7月,由鄭州至德國的“鄭新歐”貨運班列開通。鐵路運輸比空運便宜,比海運速度快,具有一定競爭力,而且也可改變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過度依賴海運的現況,為貨物和能源運輸多元化創造條件。
2013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中國、匈牙利與塞爾維亞三國總理共同宣布,將合作建設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現有的連接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之間的鐵路非常陳舊,400多公里的路程火車要走八個多小時,因此修建的塞匈高鐵將會使兩國在客運和貨運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孫永福司長介紹說:
“克羅地亞、黑山等國的港口還是不錯的,與我們現在已經簽訂的匈塞鐵路之間聯系起來的話,那將對促進雙邊貿易發展非常有利。因此,這與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是直接貫穿的。”
匈塞鐵路自黑海穿越羅馬尼亞直達匈牙利,全長超過1000公里,是中國—中東歐合作中的標志性項目。匈牙利與塞爾維亞總理均稱贊該項目不僅將造福兩國,也將使本地區其他國家從中受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歐問題專家李俊認為,匈塞鐵路的修建在推動中國裝備走向世界、建設中歐物流通道等方面擁有多重意義。
“(匈塞鐵路項目)一方面推動中國裝備走向世界,利用中國的產能,提高裝備和技術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和我們在中東歐實現互聯互通,建立中歐物流新動脈有直接關系,通過中東歐地區的鐵路和交通設施的改造實現互聯互通,進而和‘新絲綢之路’進行有效銜接。”
在孫永福司長看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逐步實施,亞歐兩大板塊的經濟聯系必將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經貿合作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2013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貿易量還比較低,500多億,今年可能會達到600億,我們相信,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貿易增長要高于中國與歐盟間的貿易增長,可以看出,雙方合作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打通鐵路的運輸和海運對于促進雙方的貿易往來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