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此前報道,今年以來,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洲熱浪肆虐,強降雨、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在全球頻發,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福祉。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極端天氣已成為新常態,溫室氣體排放引發的氣候變化是主要原因。
據英國《衛報》10月28日報道,由倫敦大學學院(UCL)與世界衛生組織牽頭,70多個學術機構、128位專家編撰的2025年版《柳葉刀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導致每分鐘約1人死于高溫相關疾病,2012-2021年平均每年54.6萬人因高溫喪生,自上世紀90年代起,排除人口增長因素后,高溫相關死亡率仍飆升23%。
參與分析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奧利·杰伊教授(Prof Ollie Jay)指出,熱應激會影響每個人,且可能是致命的,而每一起與高溫相關的死亡本質上都是可以預防的。
據《衛報》援引報告稱,美國總統特朗普二次上任后再次“撕毀”氣候協議,全球石油公司持續開采化石燃料,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損害將變得更加嚴重。正如報告所批評那樣,美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之一,卻在氣候承諾上背道而馳,這使得全人類的處境日益危險。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前100大化石燃料公司已提高了截至2025年3月的產量預期,這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巴黎協定》1.5℃溫控目標的三倍。商業銀行在2024年對化石燃料行業40大貸款機構的總投資額達到五年來的最高點6110億美元,而對綠色領域的貸款額為5320億美元。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深入日常生活。據《衛報》報道,2023年,各國政府每天向化石燃料公司提供25億美元直接補貼,而民眾因高溫無法在農場、建筑工地工作,日均損失等額經濟收益。有關數據顯示,過去四年,全球人均每年有19天暴露于致命高溫,其中16天源于人為氣候變化。2024年極端高溫導致全球損耗6390億小時勞動時間,最不發達國家經濟損失達GDP的6%。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每年致數百萬人死亡,炎熱干燥氣候助長野火,2024年煙霧相關死亡預計達15.4萬人;2023 年有1.23億人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較1981-2010年均水平顯著上升。
環境律師事務所ClientEarth的首席執行官勞拉·克拉克 (Laura Clarke) 表示,人類正處于“氣候后果”的時代,對氣候影響的問責不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倫敦大學學院瑪麗娜·羅馬內洛博士(Dr Marina Romanello)則呼吁,全球需立即終止化石燃料補貼,加大清潔能源等領域投入,以守護健康未來。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陳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