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金絲峽美麗鄉村的建設規劃上,該縣突出規劃設計特色化,努力實現新破局。按照“生態景區+田園風光+人文景觀”的思路,以金絲峽5A級景區為龍頭、以中國美麗鄉村為支撐、以歷史文化名鎮為補充,聘請專業設計團隊,整合產業,厚置業態,統籌山、水、路、田、綠、房六要素,科學編制了太子坪美麗鄉村規劃。規劃以桃花島、御蜂園、王家坡、臥龍谷、龍鳳灣等“七大農莊”為重點,著眼突出特色,立足原有地形地貌,進行了濱河戲水、山地民宿等四個層次的布局;同步規劃還水于河、六里一瀑、八里一湖的水系景觀,以毛竹、垂柳、櫻花、銀杏為主的綠化景觀,順河而上修建自行車綠道,使沿線村落在空間上聯通、景觀上延續、文化上
傳承。商南縣將太子坪美麗鄉村建設納入金絲峽 景區整體規劃建設,精心繪制商南的“清明上河 圖”,使金絲峽鎮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歷史文化名 鎮、太子坪村成為國家美麗鄉村,傾力打造峽谷型 生態文化國際慢城。
實踐之六:依靠群眾,適度引領,變“要我致富”為“我要致富”
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農民群眾,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商南縣所有美麗鄉村在建設之初,就注重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既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又堅持科學發展、適度引領;同時由村集體成立旅游開發公司,把土地變股本,把農民變股民,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在太子坪美麗鄉村建設中,商南縣引導群眾將自家的房屋、土地、林地實行集中流轉,同時洽談了安縵法云、莫干山等大牌酒店管理企業入駐金絲峽美麗鄉村,實行集約化開發,規范化管理,樹立高端品牌。并大膽探索,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經營,對沿線村莊民居進行租賃或收購,對連片土地實行集中流轉或入股,之后租給旅游公司,農戶實現入股分紅。
通過科學引導和適度引領,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農民群眾的熱情和積極性,他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配合政府工作,自覺主動地想法子、找項目、興產業、謀增收,“要我致富”為“我要致富”已蔚然成風。太子坪村王家坡組村民章功福,原來住三間土木危房,現在把房屋使用權流轉給鎮上,每年有八九千元的租金,他用這些租金在太吉家園租了一套120平方米的裝修房。鎮政府把他原來的危房拆掉后,蓋起兩層高端仿古樓,室內外高檔裝修。章功福說,自己未花一分錢,十年后房子又歸本人,相當于擁有兩套“豪宅”。
清油河鎮后灣村采取“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90戶189名黨員和群眾流轉土地300余畝,土地流轉10年240萬元,建成集觀光、采摘于一體的高標準白茶基地,在茶葉基地上務工的群眾達80人,每年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達120多萬元,李勝鐵等25戶貧困群眾每人月均增收上千元。通過思想開導和行為引導,農戶的土地附加值和群眾收入均大大提升。村民楊貴武原本是一家大餐廳的主廚,鎮村干部多次找他談心,引導他利用手藝回村子發展,看到后灣村旅游發展前景后,他辭職回家貸款裝修房屋,美化庭院,在家里辦起了農家樂,由于廚藝好吸引了不少游客,月收入近萬元。還有“七碟八碗”等幾戶經營較好的農家樂,均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紅紅火火辦起來,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目前,后灣村40%的人在從事旅游服務業,村里剩余勞動力也積極參與到了美麗鄉村建設中,全村呈現出組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發展勢頭。
如今,當你走進商南縣創建的18個美麗鄉村,你會看到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柏油路、水泥路四通互聯,家家戶戶的庭院里、道路旁栽植著各色花木,墻壁上各種德育文化隨處可見,每到一處,熱情淳樸的村民爭相招呼著來客。目前,商南縣已初步形成了金絲峽、清油河、富水等六大旅游集群,年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農戶的鄉村游收入占到全年總收入的70%以上。旅游產業成為縣內涉及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旅游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頂梁柱”和“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