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舒 娜
9月17日,在商南縣青山鎮新廟村的“農光互補”產業基地,連片的光伏板下一座座標準化大棚整齊排列,掀開棚膜,飽滿的香菇簇擁在菌袋上,陣陣菌菇的香味撲面而來,一幅現代科技與生態農業交融的田園畫卷鋪展在眼前。在這里,“板上發電、板下種菇”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助推產業振興的新路徑。
“每座大棚長20米、寬4.5米、高2.9米,一共80座,目前培育香菇19萬袋。”基地負責人趙磊如數家珍,“項目配套建設了遮陽網等設施,既不影響光伏發電效率,又為香菇生長‘量身定制’了適宜環境。”
項目的惠民實效,更是讓村民心里樂開了花。
“以前總愁著出門務工顧不上家,留在家又沒收入。現在好了,在家門口的基地干活,一天能掙8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一年下來能多掙2000元呢!”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的村民王秀蓮擦了擦額頭的汗,笑容格外真切。
據了解,該項目不僅盤活了村里的閑置土地,還直接帶動85戶238名群眾實現穩定增收,人均年增收2000元,讓“家門口就業”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新廟村的成功實踐是青山鎮打造“菌菇小鎮”、推進產業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青山鎮立足資源稟賦,把菌菇產業作為助農增收的“主抓手”,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目前已發展靈芝100畝、木耳50萬袋、平菇30萬袋、羊肚菌100畝、香菇80萬袋,形成了多品種協同、產業鏈互補的菌菇產業集群,全鎮菌菇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從光伏板下的香菇大棚,到遍布全鎮的菌菇基地,青山鎮用“光伏+菌菇”的創新模式,讓土地資源一地兩用、一產雙收,既守住了生態底色,又鼓起了群眾腰包。
“‘農光互補’的模式既輸送綠色電力,又產出優質食用菌,真正實現了一塊土地雙重收益。”青山鎮黨委書記殷書寧表示,這一模式不僅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更讓群眾實打實感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民生溫度,讓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