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操持一個磨坊,日夜辛苦勞作,屈恩富養活了一家老小。但從屈恩富與趙貴蓮兩位老人起滿繭子的手掌上,能看出經營磨坊的不易。“機器一轉起來,經常是一夜一夜不能睡覺。脫殼、拌糧食、裝面,磨坊里頭機器轟隆隆的,粉塵漫天飛。所以我現在耳朵聽力慢慢不太行了,氣管也不太好。”
老磨坊掩起的木門
“現在的人連地都沒有了,哪來的糧食來磨啊。”當記者問及如今小磨坊生意慘淡的因由時,屈恩富老人嘆著氣說道。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除過散種糧食減少、生意來源銳減這一原因,磨面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等導致年輕人不愿繼承祖業等因素綜合在一起成為了很多小磨坊消失的主要原因。
“現在磨100斤糧食,加工費才9塊錢,我們比別處都收的少,還算是便宜的。但是按現在一天磨二三百斤糧食算,咋樣算都是劃不來呀。”與屈恩富老人家同村的另一磨坊主劉巧玲今年42歲,她告訴記者,“我老公是大兒子,這磨坊是我們從老人手里繼承下來的。但是現在經營磨坊根本不能養活一家人,所以他就出去跑車了。要不是因為娃還小,天天上學我得按時給做飯,可能我也不經營了。出去打工輕省還掙得多的多?,F在閑著也是閑著,就當是掙點零花錢,再說機器好好地擱到這也真是叫人覺得可惜。”
在劉巧玲家的磨坊里,幾筐淋過水的苞谷粒放在已經閑置的一個大型磨面機旁邊。將近兩層樓高的機器向人們顯示著當年這家磨坊的紅火,但落滿了的灰塵和結滿的蛛網也讓主人嘆息不已。“這個大的磨面機早就已經不用,現在只用那個小機子,給跟前人磨些苞谷榛子。這當時買的時候花了好幾萬塊錢,現在只能當廢鐵賣了。”劉巧玲一邊收拾著糧食,一邊向記者講著。
“商鎮老君殿那一家磨坊,老兩口老了干不動了,娃們都出去打工沒人愿意接手,前段時間剛剛關門。”屈恩富老人說,“我們慢慢的年齡也大了,如果再沒有啥人來了的話,我可能也就把這里關了。”
因為耕地的減少、年輕人的外出,曾經紅極一時的磨坊,現在儼然成了夕陽產業,逐漸遺失在歲月里。大機器工業時代的到來,規模化集中生產的大型面粉廠的建立也符合市場發展的趨勢。但是,在這里,請讓我們給這些曾經日夜辛勞的家庭小磨坊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感謝他們為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