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宋選源
秋盡冬來,萬物蕭索。走進柞水縣下梁鎮勝利村的香菇大棚,卻是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濕潤的空氣里裹挾著菌菇的清香,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一個個飽滿的香菇簇擁而出,白胖的菌蓋邊緣泛著鮮嫩的光澤,村民們穿梭其間,指尖輕捻便將成熟的香菇采摘入筐。
誰能想到,如今這座村民口中的“致富園”,曾是一片閑置的空地,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薄弱的雙重困境。“產業要落地,資金和技術是硬骨頭。”村黨支部書記程永鵬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仍感慨萬千。
關鍵時刻,柞水縣委辦的幫扶力量及時介入,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精準對接金融資源,為大棚建設、菌棒采購等關鍵環節注入“金融活水”,化解資金燃眉之急;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常駐村里,從菌棒培育的溫濕度調控,到病蟲害綠色防治,再到香菇品質提升,“手把手”向村民傳授實用技術,一點點破解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為香菇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筑牢了根基。
“以前守著老人孩子,想打工沒門路,在家又沒收入,心里總不踏實。”正在大棚里分揀香菇的村民鄧宗平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像鄧宗平這樣的受益者不在少數,村“兩委”在香菇大棚運營之初,便精準聚焦脫貧戶、留守婦女、老年人三類群體的就業需求,設置了采摘、分揀、烘干等低門檻崗位,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5座香菇大棚已累計帶動30多名村民就地就近就業,人均月增收超過2000元,讓曾經的“閑人”變成了增收的“能人”。
小小的香菇,不僅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讓村莊有了長遠發展的底氣。如今,勝利村的香菇憑借鮮嫩的品質,在當地市場小有名氣,而村“兩委”早已規劃好了更廣闊的藍圖。“單一銷售渠道抗風險能力弱,我們要兩條腿走路。”程永鵬介紹,下一步村里將擴大香菇種植規模,同時探索“線上直播+線下批發”的雙渠道運營模式:線上邀請主播走進大棚,實時展示香菇采摘、清洗、包裝的全過程,讓消費者直觀感受產品的新鮮與原生態;線下與周邊城市的商超、農貿市場、餐飲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搭建穩定的批發網絡,通過拓寬銷售路徑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我們想把香菇產業做得更穩、更大,讓更多村民能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也讓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強。”談及未來,程永鵬表示,將持續在品種優化、技術升級、市場拓展上下功夫,推動香菇產業提質增效。程永鵬的話語樸實而堅定,那些在大棚里茁壯成長的香菇,正成為撐起村民幸福生活的“致富傘”,見證著勝利村從產業薄弱到集體經濟壯大的華麗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