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通10月24日電 (唐娟 孫權)23日,第二批“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走進南通市,在有著“中國優質繭絲綢生產基地”美譽的海安,當地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鑫緣集團”)以“一根絲”為牽引,激活傳統蠶桑產業活力,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養蠶基地里,一排排養蠶架排列規整。孫權 攝在鑫緣集團的工廠化飼料養蠶基地里,智能化場景隨處可見。一排排養蠶架排列規整,溫濕度傳感器與自動飼喂系統精準協同,機械臂有序完成飼料分裝、蠶盤更換等作業,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飼料氣息。
與傳統養蠶人工撒葉的繁忙場景不同,這里的工作人員只需在控制室內操作,即可完成“自動喂料、蠶上蔟結繭、采摘蠶繭”的全流程作業。
“我們改變了延續五千年‘蠶以桑葉為食’的傳統模式。”鑫緣集團董事長儲呈平介紹,此前,受工業化發展影響,海安桑園的面積從2007年的18萬畝縮減至2023年的5.4萬畝。
為擺脫這一困境,企業自2019年起,著手研發蠶全程飼料喂養與工廠化養殖技術,最終形成一套成熟新模式。蠶從孵化后的蟻蠶到吐絲成繭的成蠶,全程采用飼料喂養。喂料、環境調控等環節均通過機械設備完成,養蠶車間溫度誤差控制在0.5℃以內,濕度誤差不超過5%,產出的蠶繭可直接用于繅制高檔大5A級白廠絲,從源頭保障了產品品質。
熟飼料、飼料粉、結繭展示。孫權 攝新技術的落地,核心是為了提升村民收入。鑫緣集團將養蠶流程拆解,構建“工廠培育小蠶、農戶養殖大蠶”的協作模式。在有桑葉供應的季節,企業將工廠培育至適齡的蠶發放給農戶,由農戶繼續用桑葉喂養,全年可向農戶提供10萬張此類蠶種,帶動2萬戶農戶將每畝桑園的養蠶量從3張提升至4.5張,每畝增收1500元;無桑葉供應時,企業則向農戶提供即將吐絲的大齡飼料蠶,農戶只需將家中25平方米的閑置房屋改造為“家庭蠶房”,每個蠶房每批次可養殖2張大蠶,全年可養殖25批次,每張蠶凈收入約500元。
海安當地村民吳冠群改造自家農舍后,通過養蠶每年可實現純收益超1萬元。目前,海安已有40戶農戶采用“家庭蠶房”模式,帶動1萬戶家庭實現穩定增收。
蠶繭、桑葉被開發成各類日用品。孫權 攝從“一粒蠶繭”到“百億元產業鏈”,延長產業鏈條讓村民致富的基礎更加牢固。在鑫緣集團,蠶繭經繅絲、織造等工序,轉化為高檔真絲面料,桑葉被開發為養生茶,蠶蛹釀制成保健酒,基于蠶絲蛋白研發的可降解骨釘,真正實現了“蠶桑全資源利用”。
作為全球繭絲綢行業的領軍企業,鑫緣集團以“公司+基地+農戶+科研機構”模式為核心,在江蘇、廣西、江西等地建成2萬公頃桑園基地,形成“原料供應-研發創新-生產加工-終端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去年,企業營業收入達158.8億元,連續四年突破百億元。
在海安,鑫緣集團的蠶桑產業輻射帶動效應持續擴大。全年供應的2萬張中小蠶種,吸引更多農戶參與養殖;繅絲、家紡等加工車間,吸納近千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絲綢文創產品的開發,還吸引不少青年返鄉創業,形成“養殖+加工+文創”的多元增收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