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5月20日電(王逸飛)“中國面臨的主要任務還是需要繼續把‘蛋糕’做大,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把‘蛋糕’分好。”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浙江杭州說。
當日,由人民日報社、浙江省委共同主辦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鄭永年圍繞共同富裕主題作主旨演講時,對浙江均衡發展為何能走在前列進行了解析,概括來說就是處理好了六對關系。
去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印發。一年來,浙江圍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核心任務,進行了積極探索。
“浙江共同富裕地方實踐的全國意義和世界意義十分顯見。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從資源小省發展成經濟大省,且在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兼顧了發展和公平。”鄭永年說。
他指出,就社會公平問題,人們一直在討論“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這些都很重要。浙江能走到現在這一步,表明在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
“據我自己的觀察,浙江主要有三點特色:第一是‘上不封頂’,鼓勵全體人民勤勞致富,不斷做大‘蛋糕’,增強社會經濟整體實力。如今,浙江已經成為民營經濟最為發達和營商環境最佳的省份之一。第二是‘保底’,即著力把基本社會服務,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制度建設好,同時保障低收入群體和特殊群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第三是‘做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橄欖型社會。”鄭永年說。
他指出,這些年來,浙江處理好了很多重要的關系,在均衡發展上成效明顯。
第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浙江呈現出“小政府、大社會”的特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已經在浙江踐行。在浙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體現為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協調作用。此外,浙江各地之間沒有嚴重的惡性競爭。
第二是國企與民企的關系。國企強,民企也強,兩者之間進行了有效的勞動分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國企負責,而大部分民生經濟則由民營企業負責。即使是本來由國企負責的基礎設施建設,浙江的民營企業也往往參與其中,這使得浙江能夠有效動員和發揮民間資本的能動性。
第三是內資與外資的關系。浙江不排斥外資,但浙江的資本以內資為主。浙江更能把勞動關系處理好,更為公平和諧。
第四是大型企業與中小微型企業的關系。中國很多大型的民營企業都出自浙江,但同時浙江的中小微型企業尤其發達。實際上,大量的中小微型企業是培植大企業的“搖籃”。
第五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浙江沒有片面地發展服務業,浙江的服務業是為制造業服務的。浙江始終把發展重點放在制造業上,因為他們意識到如果制造業發展不起來,服務業就缺失了最重要的服務對象。今天,沒有人會否認服務業在浙江經濟中的重要性,但必須指出的是,浙江服務業的重心在制造業。
第六是工業與農業的關系。浙江既是工業和制造業大省,也是農業強省。浙江地少人多的客觀條件“迫使”人們去發展工業,但這絕不是說浙江不重視農業。在農業改革方面,從早些時候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今天的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浙江都走在前面。農業在浙江經濟中并未占很大的比重,浙江并非農業大省,但浙江農村生活的富庶表明浙江是農業強省。
在表達上述觀點的基礎上,鄭永年表示:“更為核心的是浙江人的‘加法精神’,具體體現為企業家精神和商業精神。企業家是要改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而商業精神是要追求財富。浙江人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增加和強化這個地方的經濟強度、廣度和深度。這是一種加法和增量經濟。”
他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任務還是需要繼續把“蛋糕”做大,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把“蛋糕”分好。“我們既不能光做大‘蛋糕’而分不好‘蛋糕’,也不能只討論如何分好‘蛋糕’卻沒有人做‘蛋糕’,我們要走出中國自己的共同富裕道路。把浙江作為一個切入點來研究,至少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