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島1月5日電 題:山西石樓:黃河岸邊“青島村”的勞務輸出故事
作者 劉小紅
山西省石樓縣之所以有“青島村”這樣的別稱,是因為石樓縣大量村民在青島市務工,形成了獨特的勞務輸出現象。近年來,石樓縣通過政府引導、能人帶動等多種方式,將這一勞務輸出模式不斷壯大,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石樓縣位于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然而,這里的村民并沒有被大山所束縛,他們憑借著一技之長,走出大山,到青島市務工,不僅改變自己的命運,也為家鄉帶來新的希望。
石樓縣小蒜鎮的賀長福,16歲時遠赴青島務工,從一名普通的廚工做起,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逐漸在青島餐飲業站穩腳跟。成功后,他充分發揮“傳幫帶”精神,帶動家鄉勞動力到青島務工。在賀長福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石樓人開始走出大山,到青島務工。據統計,目前石樓縣已有3500余人到青島就業,他們所在的村子也因此被稱為“黃河岸邊的青島村”。
“青島村”的興起,不僅為石樓縣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福海廚工”這一品牌。近年來,石樓縣通過構建“政策支撐、技能培訓、就業幫扶、服務保障”四大工作體系,不斷推動“福海廚工”品牌產業化發展。
“青島村”的興起,不僅為石樓縣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福海廚工”這一品牌。劉小紅攝在政策支撐方面,石樓縣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村民外出務工;同時,政府還積極與青島市等地建立勞務合作關系,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技能培訓方面,石樓縣通過開設中式面點師、西式面點師、北京烤鴨師等免費培訓專業,提升村民的就業技能。
此外,石樓縣還通過建立協作關系、搭建就業平臺、發放就業補貼等方式,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服務。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方,石樓縣還建立了“就業服務聯絡站”,為村民提供聯絡回訪、維權保障等一站式服務。
在政府的推動下,“福海廚工”品牌很快打響,并以市場導向、企業運作的運行模式,開始布局全國市場。在做強青島市場的基礎上,石樓縣積極開拓京、津、冀、陜西等華北市場,逐步形成立足華北、輻射全國的就業大格局。
目前,“福海廚工”已累計培訓6200人次,穩定就業4500人,已在全國5個省、12個市落地生根,帶動其他勞動力就業3000余人。其中,5名優秀“福海廚工”被評為勞動模范,23名優秀“福海廚工”加入中國共產黨,17名優秀“福海廚工”成為市縣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早年外出青島創業成功的“福海廚工”典型代表賀長福,當選為呂梁市黨代表。
如今,“福海廚工”已經成為石樓縣的一張亮麗名片。在青島的餐飲行業里,“福海廚工”以他們的誠信、勤勞和專業贏得廣泛的贊譽和認可。
1月4日至5日,石樓縣“福海廚工”勞務品牌青島推介會暨創業就業先進典型表揚大會在青島舉辦。此舉旨在進一步推廣“福海廚工”這一特色勞務品牌,加強石樓縣與青島市在勞務輸出、創業就業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鼓勵和帶動更多勞動者掌握技能、走出大山、走進城市、就業增收。
石樓縣委書記杜侯平表示,希望能夠以勞務品牌為媒,促進石樓縣與青島市在產業、就業等方面達成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的合作。他強調:“青島有膠州李哥莊帽子、假發制作,平度假睫毛制作等規模龐大、體系完善、鏈條完整的成熟產業,石樓有用工成本低、富余勞動力多的人力資源優勢,可以在來料加工、訂單制作等合作方式上積極探索,真正在優勢互補中共行共建,在雙向奔赴中共創共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