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8日電 (歐陽易佳)生態環境部今日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2017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連續8年開展“綠盾”強化監督,解決了一大批生態環境問題,充分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推動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2024年,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綠盾’行動,聯合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林草局、中國海警局、中國科學院等8部門,對50個自然保護地和14個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內的452個問題點位開展現場巡查,督導推進問題整改。”張玉軍說。
張玉軍介紹,通過共同推進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測、執法、損害賠償與成效考核等工作。組織開展人為活動常態化遙感監測,建立國家與地方協同、全面與重點結合的分級監測模式,提升問題線索發現的時效性。針對自然保護地內非法開礦、修路、筑壩、建設造成生態破壞的行為,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將重點生態破壞問題及其整改情況納入生態損害賠償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等工作,充分發揮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
張玉軍表示,通過持續優化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現重要生態空間疑似問題線索推送下發、核實上報、遠程會商、逐層審核、整改銷號的閉環管理;不斷完善平臺的服務功能,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和保障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采礦采砂(石)、工礦企業、核心區緩沖區違規水電和旅游開發等重點問題已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其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正在有序進行整改和生態修復。
“綠盾”已成為自然生態監管領域常態化、標志性的工作。張玉軍補充,2025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聚焦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開發建設活動和其他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人為活動,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深入推進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始終保持對違法違規生態破壞行為的“零容忍”,“減存量、控增量”,不斷鞏固和提升監管成效,為美麗中國建設筑牢生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