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張琳習慣性地打開手機查看天氣。屏幕剛亮起,一個占據大半界面的廣告彈窗突然彈出,關閉按鈕小得幾乎看不見,她不得不反復點擊屏幕邊緣,用了近十秒才勉強退出。
這并非個例,據統計,2024年全國APP投訴中,廣告彈窗問題占比較大,成為用戶最常遭遇的“數字困擾”之一。而這樣的場景,正在被一場覆蓋全行業的治理行動悄然改變。
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小程序、快應用等創新形態不斷涌現,截至2023年初我國在架APP數量已達258萬款。這些應用在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帶來隱私泄露、惡意扣費、過度索權等風險。
近日,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聯合發布《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風險分類分級指南(2025年)》,標志著我國APP治理進入精準化、系統化新階段。該《指南》將APP風險細分為隱私安全、惡意行為、財產安全等六大類目,并根據風險影響范圍和損害程度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級。
例如,電信詐騙類APP因嚴重危害用戶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被明確列為極高風險;面向兒童的APP若缺失未成年人信息保護規則,則被界定為中風險。這種分類分級框架為全產業鏈協同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行業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治理體系的完善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撐。工信部近年來持續升級全國APP檢測及認證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對在架APP的動態監測。根據官方公開數據整理,自2019年至2025年上半年,工信部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SDK)通報的數量達3136個,下架的數量為646個,“技術+制度”的雙輪驅動模式,讓監管效能大幅提升。
在企業層面,終端廠商和應用商店正成為治理鏈條的關鍵環節。以智能手機廠商OPPO為例,其軟件商店建立了覆蓋“審核-上架-巡查”的全流程風控體系:每款APP上架前需經過5大方向15項自動化檢測與147項人工檢測,對廣告彈窗、權限索取等行為實施嚴格管控。
此外,小米通過應用商店的風險攔截機制、系統級的主動防御措施以及用戶的自主控制能力,多維度保障用戶安全;榮耀在AI反詐技術領域取得進展,并在隱私空間與數據主權方面筑牢安全防線;vivo則致力于原子隱私系統的深度升級、應用審核規則的革新,以及實時風險預警體系的完善。
在行業方面,安天移動推動行業建立健全安全技術規范,牽頭編制了《App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指南》國家標準,并相繼與手機廠商伙伴通過聯合實驗室、專項合作等方式深入共建風險協同治理能力,技術能力與行業合作模式已成為移動安全治理的重要范例。
分類分級治理的有序推進,正在重塑移動互聯網生態。數據顯示,2024年頭部互聯網企業中,95%已建立個人信息保護清單,用戶對APP隱私政策的滿意度提升超過20個百分點。
面對技術迭代帶來的新挑戰,治理體系也在持續進化。工信部提出,下一步將構建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區塊鏈等可溯源技術實現APP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針對生成式AI、元宇宙等新興領域可能衍生的風險,《指南》已預留動態調整空間,未來將根據技術發展及時更新分類標準。
風險分類分級不是終點,而是推動行業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起點。隨著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技術手段的持續創新和社會共識的日益凝聚,一個更安全、更透明、更可持續的移動互聯網生態正加速形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筑牢堅實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