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杜燕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央企實現布局結構優化的‘必選項’,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袁野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加速布局,不少央企設立了創投基金,目前總規模已接近千億元,這些基金聚焦科技屬性、技術價值、新興領域,積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形成了產融結合的新模式。
在海南三亞,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內,數株玉米格外醒目——植株高大、莖葉強壯,綠油油的葉子長勢良好。這些玉米植入了“LP026-2”玉米“芯片”,含有抗蟲和抗除草劑基因,可以提高我國玉米自給率。
自2015年起,國投創益依托國家級基金優勢,控股了4家生物育種龍頭企業,為國投集團布局生物育種產業奠定基礎。2023年,作為國資委指定的培育發展生物育種產業和生物制造的牽頭單位,國投集團成立國投種業,通過國投系基金系統性投資生物育種關鍵環節,形成“基金投資+直接投資”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在生物制造領域,國投系基金已累計投資生物制造領域企業25家,總金額超40億元。
無獨有偶。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管理的基金投向90多家央企、超過360個項目,70%以上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基金投資有效引導約6至8倍的社會資本向央企重點產業聚集,特別是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積極主動作為。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芯片以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投資超百億元,基本覆蓋產業鏈各重點環節。
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央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累計投資達到8.6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2024年,央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首次突破40%,營業收入突破11萬億元,占比接近30%。
“當前,我國在集成電路、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人形機器人、超導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也實現了突破,在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領域的托底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袁野表示,總體上呈現出“梯次拓展、合力并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央企要發揮產業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作用,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長周期陪伴創新企業成長,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