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展一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9月29日,工信微報發布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目標,2025年至2026年,機械行業運行保持平穩向好態勢,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發展質量效益邁上新臺階,力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到3.5%左右,營業收入突破10萬億元。重點細分行業規模穩中有升,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優質裝備供給能力顯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機械行業是為國民經濟、國防軍工和民生事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行業,是工業經濟“壓艙石”,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方案》從供需兩側同時發力,多方協同激發行業增長活力,提出三方面14項重點任務和3項保障措施。
一是全方位擴大有效需求。針對機械行業70%的需求來自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民經濟各行業新上或更新改造設備投資,是穩出口主戰場的特點,從國內國外兩方面,提出深挖國內存量市場潛力、培育壯大新需求、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深化開放合作等5項任務,不斷增強機械行業穩增長牽引力。
二是提升優質裝備供給能力。針對當前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夠、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上升、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慢、高端裝備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提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系統、強化標準引領作用、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等5項任務,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優質裝備供給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
在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系統任務中,《方案》明確,實施智能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加強通用大模型和機械行業大模型研發,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進材料、北斗導航等新興技術與裝備融合創新。
亞洲數字經濟科學院院長陳柏琿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現有實踐來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在產業與民生兩端均成效顯著。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利用新技術發展高端裝備是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關鍵舉措,也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三是激發行業增長活力。針對當前機械行業企業經營壓力加大、行業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提出梯度培育優質企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助企惠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生態等4項任務,不斷提升服務企業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針對梯度培育優質企業任務,《方案》提出,利用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產業發展基金等現有政策渠道資源,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培育若干世界一流企業,在工業母機、農機裝備、儀器儀表、機器人、醫療裝備、基礎零部件與基礎制造工藝等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一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家產融合作平臺能夠整合金融資源與產業需求,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金融服務,助力企業解決資金難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規模擴張。產業發展基金則可通過直接投資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為企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助力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和新興市場實現突破。
張翠霞稱:“這些政策渠道資源的利用,為企業成長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和政策支撐。機械行業優質企業也成為繁榮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石,一方面,優質企業的上市為資本市場帶來了新的投資標的,豐富了資本市場的產品結構,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優質企業的穩健發展又提升了資本市場的整體質量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