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鄉村】我是新農人
帶著夢想與見識,走向田野深處。田埂上、大棚里、合作社中,處處躍動著他們的身影。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
萬千“新農人”來自不同地方,卻奔向同一個方向。為鄉村注入活水,為發展扎牢根基,觀念新了,產業興了——這些樸素而堅實的努力,讓鄉村一天天變得更美好。
不甘“走過場”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畬族鄉地處粵東北山區,一直以來產業基礎薄弱、發展觀念較為滯后。2021年7月,來自深圳市直機關的楊洋擔任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那也是他第一次來到這里。
大城市里來的工作隊,讓不少當地人心里犯嘀咕:這些特區干部,是不是來轉一圈、鍍鍍金就走?彼時,漳溪畬族鄉中聯村村民周建強也覺得,外地人人生地不熟,做事不容易。
楊洋和工作隊隊員不甘“走過場”。
漳溪畬族鄉日光村試種了70畝藥用玫瑰,由于缺技術、缺市場,一直沒成氣候。工作隊來了之后,引入深圳企業資源,將規模擴大至600多畝,打造出集采摘加工、民宿研學于一體的產業鏈。“現在,村民凌晨四五點摘花,七八點就能收工,勤快人一天能掙百來元,還不耽誤農活。”楊洋說。
看準餐飲市場對加州鱸魚的需求,工作隊在中聯村和井貝村建起了陸基水箱養殖基地,還與知名品牌水產公司簽了保底收購協議。一個水箱投入幾千尾魚苗,8個月后就能收獲三四千斤魚。
就這樣,玫瑰與鱸魚成了漳溪的“美麗產業”與“舌尖經濟”。產業選對了,銷路打開了,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希望,時間一長,對工作隊的看法也變了。
“給錢總會花完,有了產業才種下了‘搖錢樹’。”周建強說,“干部每次來家里坐,聊著聊著總會問‘有什么能幫上忙的’,他們不僅帶來了務實的發展思路、實實在在的產業,更提振了大家的發展信心。”
3年任期屆滿后,楊洋再次留任,他打算為這里做更多實實在在的事。
修橋、修路、整修水庫、鋪設路燈、建兒童樂園,工作隊常去村民家里走走看看,誰家的雞鴨、火龍果、藍莓、枇杷賣不掉,就想辦法聯系銷售,發動單位采購。今年,工作隊還開發了電商小程序,幫鄉親們賣出8萬多元土特產。
玫瑰開了、鱸魚肥了、水庫豐沛了,漳溪畬族鄉被納入典型鎮培育建設名單,汶水塘捕魚節被列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周建強沒想到,自己這輩子還能在村里當上導游。過去廢棄的各處村小學陸續被工作隊改造成研學基地。工作隊主動對接深圳教育系統,每年組織近萬名深圳中小學生來這里開展研學實踐。
之前經營較為困難的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也重獲生機。隨著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游客體驗持續提升,景區順利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起初,有些村民確實有“等靠要”的想法。“鄉村振興不能光靠外人,得讓當地人成為主角。只有激發當地干部群眾的內生動力,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家鄉發展的責任人和受益者,發展才能持續。”為確保幫扶成果在漳溪扎下根,楊洋與幫扶隊友們規劃:一是培養幾個本地年輕有文化的好苗子,帶著他們干,教他們轉變思維,跟著市場走;二是立好規矩,把項目管理流程理清楚,特別是在資金與工程上做到公開透明,讓大家放心;三是打造暢通的幫扶渠道,確保工作隊離開后,鄉村產業仍然建得好、立得住、賣得動。
工作隊還推動成立了河源市第一個鄉村振興博士工作站,為漳溪提供專業指導,努力“扶上馬、送一程”。
楊洋告訴筆者,工作隊當初冒險試種的黃金百香果終于取得明顯收益,下一步還將推廣種植100畝,預計明年能為村集體增加50萬元以上收入,還能幫20名脫貧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明年的畬鄉會更加忙碌,一場與知名廠牌合作的畬鄉搖滾音樂節正在籌劃中。
回到生養的土地
云南馬關縣,地處中越邊境,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山多地少,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2012年,布依族女孩陸定琪與丈夫戴洪平卻作了一個逆流而行的決定——放棄在昆明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
陸定琪是土生土長的馬關人,一次回鄉,發現家鄉的土豆、小米辣賣不出去,便想著留下來幫大家找找銷路。起初,小兩口計劃把這一季的農產品賣完就回昆明。可創業并不容易,倆人也沒什么經驗,一筆筆開銷算下來,人工、包裝、物流……樣樣都要錢,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虧錢了。
陸定琪是家里最小的女兒,上面有4個姐姐,村里人常笑稱她們是“五朵金花”。她戀家,舍不得離開家人。她的母親是布依族刺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陸定琪從小就看母親繡花,對刺繡有著很深的感情。走村串寨時,她看到不少繡娘手藝精湛,繡片卻堆在家里賣不出去。“花繡得再好,賣不出去,孩子們就不愿學。”一位苗族阿姨的話讓她心里不是滋味。她明白,光靠情懷不行,得讓手藝變成能賣出去的商品。
就這樣,陸定琪開始嘗試走非遺文創的路子。2018年,她創辦了文化公司,后來又成立了合作社,帶著繡娘們把刺繡作品做成文創產品、服裝服飾等實用的產品。為了讓非遺產品更接地氣,她和本地高校合作舉辦設計比賽,開發新產品。如今,公司長期合作的繡娘有120人左右,忙的時候有五六百人。繡娘們利用農閑時間刺繡,一年增加收入上千元。
戴洪平則繼續把精力放在農產品上。馬關是“中國草果之鄉”,也是全國最大的紅果參種植地。他通過線上平臺以及超市、批發市場等線下渠道,幫助鄉親推廣紅果參、百香果、小黃姜等特產。“村民有種植優勢,我們有銷售優勢。”戴洪平和團隊學習拍攝短視頻,在網上講述馬關故事,“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讓馬關的農產品有名有姓”。
一個做非遺,一個賣農產品,夫妻倆一起把家鄉好物帶出了大山。這一留,就是10多年。
一路走來,并不輕松。“不管是剛開始做農產品,還是后來做文創,起初不僅不賺錢,很多時候還得往里貼錢。”戴洪平說。好不容易業務剛有點起色,又碰上疫情,挑戰接二連三。
陸定琪心軟,見不得寨里人受苦受累,總想為他們做點什么。“起初有老鄉不理解,總覺得我們賺了很多。其實那段時間,我們連自己的孩子都顧不上。”真心換來了真情。如今,他們走進各個村寨,很多村民都認得他們,愿意跟他們說說家里的難處。逢年過節,村民會熱情地拉他們去家里坐坐;平時做了咸菜、摘了新鮮蔬菜,也不忘送一些給他們。“大家處著處著,就成了朋友、成了家人。”戴洪平說。
2024年7月,戴洪平牽頭成立了馬關縣青年創業創新協會,吸引50多家企業加入,希望幫更多創業青年找到資源,也讓更多留守老人和困難家庭受益。
“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對農業和回鄉創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年輕人返鄉的路越走越寬。”像陸定琪、戴洪平一樣,許多學成歸來的年輕人選擇投身家鄉建設。戴洪平覺得,這并不是簡單的“返鄉潮”,“對家鄉的牽掛,正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
發現鄉土之美
四川廣漢的向陽鎮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現在這里是有名的“西南第一牛市”。作為川西高原牦牛、川東地區黃牛交易集散地,當地的牛雜火鍋特別有名。
為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向陽鎮重點發力農業景觀和鄉村旅游。2023年,陳生、陳奇夫婦受鎮政府邀請,來到向陽鎮高壽村考察。
陳奇是四川蒲江人。曾在成都文旅集團工作的她,在2014年到2019年這五年間,將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文創村。
之后,夫妻倆繼續從事鄉村建設和文創工作,把在明月村積累的經驗帶到更多地方。麥田與柏樹交織、像梵高油畫一樣美的高壽村,讓夫婦倆留了下來。倆人租下村里兩處農家院子和林盤,打造了鎮上第一家以油畫藝術為主題的民宿。
陳生是畫家,陳奇愛詩歌,兩人對色彩與空間布置都很有想法。改造老房子,用畫作、綠植復原“家的樣子”,喜歡烹飪的陳奇擁有了心心念念的“奇奇的廚房”,用新鮮的食材為客人烹制美味。
孩子們在院子里玩耍、學畫畫,大人坐在飄著稻香的院子里喝茶聊天——“奇奇的廚房”和牛雜火鍋成了招牌,旅客參觀三星堆或自駕川藏線,這是個網紅歇腳點。
最令夫婦倆欣慰的是,隨著民宿影響力不斷擴大,本地居民也開始重新認識并珍視家鄉的美。
今年50多歲的村民馬燕長期在民宿幫忙。她說,孩子都工作了,自己在家閑著也是閑著,來這里既能照顧家里的農活,還能就近掙點錢,“我們民宿的樣子好看,現在村里人蓋新房,都會參考它們的樣式”。
玫瑰的紅,鱸魚的銀,繡線的金,百香果的黃,油畫的彩……這一切,不是畫布上的想象,而是楊洋、陸定琪、陳奇連同萬千新農人,一筆筆寫在土地上的文章。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顏色,共同調出了今日鄉村最鮮活、最本真的底色。(作者:魏金金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