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圣保羅9月30日電 題:巴西再生農業方興未艾 新技術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2015年,學經濟的艾琳·維克(Aline Vick)和學農的娜塔莉亞·維克(Nathalia Vick)兩姐妹從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羅辭職回到家鄉圣保羅州皮拉蘇農加市,從父親手上接過1100公頃的埃斯坦西亞農場。
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11月將在巴西貝倫舉行,綠色農業議題不斷升溫。日前,中新社記者隨巴西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探訪了維克姐妹的埃斯坦西亞農場。這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再生農場,加入了拜耳集團的全球再生農業計劃“耘遠農場”。
當地時間9月19日,巴西圣保羅州皮拉蘇農加市,埃斯坦西亞農場農場主娜塔莉亞(左)、艾琳(右)兩姐妹展示改良土壤。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大豆已經收割,粟米和貓屎豆作為輪種的綠肥一望無垠。再生農場建設包括病蟲害綜合治理、數字農業、改良土壤、保護水源等多個方面。在娜塔莉亞看來,再生農業的核心在于“現代科技、順勢而為、休養生息”。
她打開一張衛星監測數據圖,植被指數、高溫地區、產量數據和土壤健康狀況等數值以紅綠曲線標出。“若是衛星數據顯示這片農田高溫、水源枯竭,我們當季會放棄耕種。”她說,既不灌溉,也不噴灑,“盡量不介入,完全順應自然法則”。
“我們在高產潛力區多播種,在低產潛力區讓土地休眠。”娜塔莉亞笑說,每年讓20%的農場面積休耕,這樣的“變量播種”曾被父親認為是“偷懶”,但過去五年間,大豆產量穩定在每公頃約4000公斤,高于地區平均水平25%左右;過去三年,盡管圣保羅州經歷了嚴重干旱、強降雨和極端高溫等天氣,農場大豆和玉米產量始終高于區域平均水平約25%。
當地時間9月19日,巴西圣保羅州皮拉蘇農加市,埃斯坦西亞農場農場主艾琳展示產氮固碳的綠肥植物。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巴西圣保羅大學等多所高校與農場共建科研基地,“為土壤生物識別建庫,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這包括植被、昆蟲、土壤菌群,“甚至研究蚯蚓是否真的有益”。艾琳說,周邊農場主也常來交流,“我們有共識,用新技術應對氣候變化。主要目標是最少的投入,最大的產出”。
艾琳說,去年她們用拜耳創建碳排放計算工具,對11塊大豆田進行了全面測算,農場碳足跡分析結果亮眼。
巴西農業部所屬的巴西農業研究公司日前發布《可持續再生農業標準》,涵蓋環境、經濟、治理、生物多樣性等多個維度,共124項指標。拜耳集團的調研顯示,巴西農民平均已采用9.8種再生農業方式,遠高于全球平均的6.6種;91%的農戶愿意嘗試新技術應對氣候變化。
這些經驗和數據,艾琳兩姐妹將帶到COP30上去展示。“農業的周期很漫長,需要很多耐心。”艾琳說,“但我們希望保護這里的植被,我們媽媽是在這里出生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