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11月4日電 題:澳大利亞節目制作人格蘭杰:用鏡頭呈現“迷人中國”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1983年,年輕的澳大利亞記者格雷格·格蘭杰(Greg Grainger)第一次赴華采訪。彼時的他,料想不到數十年后會如此頻繁地將鏡頭對準這個國家。
過去八年間,作為節目制作人、主持人,格蘭杰幾乎每年都前往中國拍攝電視節目,推出了《未來中國》(Futuristic China)、《美麗中國》(Charming China)等系列節目?!拔覀兿胂蛴^眾展示中國是如何發展的,展現中國非凡的歷史文化,以及各地的自然景觀與民俗風情?!?/p>
“在中國的拍攝令我大開眼界,讓我有機會真正理解和欣賞中國的文化、歷史和人民?!痹诟裉m杰眼中,現代與古典、多元與融合,共同交織出一個“迷人的中國”。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與亮點?!痹谒拇?,看大熊貓、嘗夫妻肺片;在海南,了解黎族文化、逛海鮮市場;在山東,爬泰山、品青島啤酒……觀眾跟隨著格蘭杰的鏡頭,一同探索多彩中國。
圖為澳大利亞節目制作人、主持人格雷格·格蘭杰(Greg Grainger)在中國海南拍攝節目。 (受訪者供圖)《未來中國》聚焦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進步?!拔铱吹街袊谥圃鞓I、科技創新、人工智能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格蘭杰還拿起書桌上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模型說,他曾探訪過生產高鐵的工廠,中國交通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
談到近年來在全球社交平臺上流行的“China Travel”話題,格蘭杰笑著說,“這正是我們的節目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人們想更多地了解中國”。
連續多年擔任“當考拉遇見熊貓”中澳友好微視頻大賽評委,格蘭杰表示,看到兩國人民通過制作視頻展示彼此的文化,令他深受觸動。他認為,媒體在促進跨文化交流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有責任說出真相,不被政客所左右”。
從格蘭杰身上不難看出對職業的熱忱與對專業主義的追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澳大利亞廣播電視行業蓬勃發展,對此感興趣的格蘭杰高中時便決定“這就是要走的路”。他曾在悉尼和倫敦的主要電臺和電視臺任職,還獲得過澳大利亞新聞大獎洛吉獎(Logie Awards)。
10月23日,澳大利亞節目制作人、主持人格雷格·格蘭杰(Greg Grainger)在悉尼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攝“我只是對這個世界著迷?!备裉m杰告訴記者,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從1990年起便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全職拍攝紀錄片。其團隊與澳主流媒體、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等機構合作,專注于展現全球各地的民俗文化、野生動物、旅游資源等?!拔覀兣臄z的一切都是100%真實的,原原本本地呈現人物、事件和場景?!?/p>
走進格蘭杰的工作室,各種錄像帶整齊碼放,好幾臺電腦旁的白板上清晰列著待辦事項,書架上擺放著介紹各地風土人情的書籍?!拔液臀业膱F隊成員就是在這里開會、剪輯、制作配樂,至今已在全球多地制作了大約400個電視節目?!备裉m杰自豪地說。
年逾古稀的格蘭杰步履不停,他不久前剛剛結束香港和澳門的拍攝,12月將再次前往南極洲。
當被問及對有志于從事傳媒行業的年輕人的建議時,格蘭杰說:“如果你對講故事和調查事物有真正的渴望,這正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保持這種饑餓感,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我最大的忠告?!?/p>
“所以你一生都會做一個講故事的人?”面對記者的提問,格蘭杰毫不猶豫地答道:“是的,永遠會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