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莫紅娥) 在2025世界中文大會現場,一位中年女士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用地道的中文表示,自己學習中文已有四十多年,把中文學到現在的水平,雖然“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學無止境,她要一直學下去。
她就是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孔子學院的外方院長王魏萌(Christina Werum-Wang)。
王魏萌說,自己小時候就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感興趣, 然而,“在當時的西方國家,人們對中國的了解有限,中文學習的渠道不多,教授中文的老師也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所以學生學起來很吃力。
王魏萌十五歲開始學習中文,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她表示:當時學習的第一本教材還是手寫的繁體漢字。“你們可能覺得寫得很漂亮,但是作為外國人,我們真的看不懂,不知道它是怎么寫的。”
法蘭克福大學孔子學院的外方院長王魏萌。(視頻截圖)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喜愛,王魏萌上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漢學專業,1988年到1990年,她作為“交換生”,來到中國四川大學留學。
但是,那時交換生,可以選擇學習中文的學校并不多,“整個中國可能只有十幾所。”
現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來中國修習漢語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中文,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不過對于很多人來說,學習中文挺難。
王魏萌坦言,目前在德國,雖然學習中文的人數在增長,但一直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她認為,這主要與德國人保守的性格,以及對語言的選擇等因素相關。如德國人會選擇英語或者法語作為第一外語,然后是西班牙語或者拉丁語,難以抽出精力再學習中文。
學好一門外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德國人、法國人,還是意大利人或者英國人,都一樣難;中國人學英語或者德語也難。但是,我認為,不能因為難度大,我們就不學習。”她說。
作為法蘭克福孔子學院院長,王魏萌持續致力于讓更多德國人了解中文和中國文化。她親身經歷了中文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也看到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王魏萌說,她很喜歡中國的一句俗語:活到老,學到老。“我覺得我們學中文也是這樣,活到老學到老。不要放棄,也不要失望。每天學一點,慢慢積累,十年,幾十年,一步一步,不斷進步。”
“活到老,學到老,我覺得這非常適合我,我也要一直學習到老。”她笑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