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7日電 (記者 薛凌橋)“過去幾十年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實現了從以材料為中心轉向以人和價值為中心的方向轉變。因為文化遺產所處的當地社區,才是遺產資產的真正主人和偉大守護者。”近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舉辦,澳門旅游大學教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空天遺產國際科學委員會主席蓋伊·喬拉耶夫(Gai Jorayev)在峰會期間接受中新網采訪時作如上發言。
喬拉耶夫說,伴隨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變化,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專家,應當更加關注當地社區的關切。這是因為很多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更多是由當地的社區組織或代表,而非僅由文化遺產專家承擔。
本屆烏鎮峰會上,“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分論壇備受關注。圍繞中國如何開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等熱點問題,喬拉耶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遙感技術為例,喬拉耶夫分享了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效經驗。他介紹稱,利用無人機等產品收集三維數據的手段,可用于保護和管理文化遺產。由于無人機收集的數據更加準確,更新頻率也更快,因此,文化遺產工作者也能在更短時間內做出決策。
他觀察到,在保護中亞地區“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大型考古遺址時,文化遺產工作者們需要借助大量監測,分析遺址劣化原因并找到解決方案。因此,工作人員對過去大量的考古檔案進行了數字化監測,并通過系統方法,用現代數據層進行補充。
“通過這一手段,工作人員創建了多個高質量的數據集層,這些數據集層為這些遺產資產的保護、保存以及總體管理的決策提供了有效信息。”喬拉耶夫說。
與此同時,喬拉耶夫也分享了關于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他看來,該領域存在兩大風險點:一是過度收集數據,不能妥善處理所有收集數據,也不能讓更多的專家接觸到這些數據;二是在考古學和文化遺產管理發展進程中,拋棄傳統哲學和理論討論。
他解釋稱,由于數字技術的出現,文化遺產工作者擁有了更多的三維數據或數字數據,但如何確保尊重當地文化,確保考古行動正確施行,是每一位文化遺產工作者應當衡量的指標。
“我們現在在中國浙江,這里的網絡設施很好,基礎設施很完善。但是,世界上也有很多地方不具備類似條件。因此,我們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建立更加公平、更具可比性的工作標準。”
據此,他認為,應與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者們開展緊密合作,依托其專業知識,與全球社群分享專業經驗。他說,“這對文化遺產界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我在中國西北大學的同事們與來自不同機構的中亞同事開展了成功合作,這對于開展當地能力建設、教育和經驗分享非常有益。”
談及自己工作的中亞地區,喬拉耶夫強調,中亞國家正從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受益,包括基礎設施發展和教育交流。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中亞年輕專家進入中國大學學習。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中國與中亞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系列項目。我們現在已經申報了二十多處系列遺產點。通過這些具有明確最終目標,并且在整個過程中有良好協作的長期合作項目,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們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致力于完成工作并分享知識。這很好地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理念。”喬拉耶夫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