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9月22日電 題:科技賦能摸清廣東林業家底 助建南粵秀美山川
記者 程景偉
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也是擁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林業大省,綠色日益成為該省發展的鮮明底色,譜寫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一直以來,在南粵青山綠水之間,有這么一群“綠色精靈”穿梭其間,他們是來自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的林業調查隊員。他們扛著儀器設備在陡峭的山林間穿梭,在暴曬的草原上行走,在泥濘的濕地中跋涉,數十年如一日,持續開展森林資源和生態狀況綜合監測。
這群最可愛的南粵林勘人,始終堅持在廣東林業調查監測中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為丈量南粵山川注入全新動力,更加精準摸清全省林業資源家底,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應用于林業資源監測的平板電腦 陳楚紅 攝技術創新應用 助力提升林業監測效率
9月初的南粵大地,氣溫依然居高不下。在廣州火爐山森林公園,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魏安世在一株松樹基部訂下了一個預制孔鋁牌。這相當于給了樹木一張“身份證”。
“監測樣地中,每一棵檢尺樣木(胸高直徑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喬木)都要編號,并掛上號碼牌。以前,號碼牌要用鋼碼將數字打在牌上,工具攜帶不便,外業操作也極為不便。”魏安世告訴記者,2002年,該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吳煥忠組建QC(質量控制)小組,帶領團隊在全國率先研發了預制孔號碼牌,并不需要鋼碼,外業操作簡便易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這種預制孔鋁牌,已經普遍推廣應用到全國各地的森林資源調查中,并被其他行業吸收應用,取得巨大效果。”
20世紀70年代,全國開始了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工作,林勘隊員在開展樣地定位、周界測量和樣木定位時,傳統上通常使用的工具是羅盤儀。“羅盤儀工作效率較為低下,更關鍵的是精度不高,樣地定位、周界測量及樣木定位經常有偏差。”魏安世告訴記者。
2021年,針對這種情況,該院總工程師劉新科帶領團隊在全國率先研發了基于RTK(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的電子圍欄,大大提高樣地定位、周界測量及樣木定位的精度,減少外業調查員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成果質量和工作效率。魏安世說:“RTK測量儀能夠實時地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
不僅如此,廣東林勘人在林業資源監測數據的記錄方式上,也敢于“吃螃蟹”。
以前,林勘隊員在外業調查時,用筆在紙質調查簿上記載數據。通常,白天在山上調查,晚上整理內業到凌晨半夜時分。外業調查持續一兩個月,結束后回到廣州才能把調查數據錄入電腦進行分析,工作十分繁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2012年,魏安世帶領團隊,在全國率先研發基于平板電腦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綜合集成應用智能終端、3S技術、移動互聯網、網絡通訊、數據庫等技術,實現了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采集的全程無紙化作業。
如今,廣東林勘人上至高山密林、下達沿海灘涂,架起RTK測量儀展開測量工作,手拿平板電腦記錄監測數據,已是成為外業調查時一道常態化的美麗風景線。
從一個小小的鋁牌,到平板電腦、電子圍欄的率先應用使用,充分體現了廣東林勘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數十年來,廣東林勘人在森林資源體系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開創性的工作,為全國森林資源調查技術進步和創新貢獻了“廣東經驗”。
RTK測量儀的監測精度達到厘米級 陳楚紅 攝人才與技術支撐 林草濕資源監測全國領先
廣東省森林、草原、濕地資源豐富。今年,國家林草局在廣東布設林草濕樣地1447個,覆蓋全省21個市。5月底,廣東省啟動2022年林草濕調查監測,共組織動員200多名調查隊員組成69個工作組,對全省林草濕樣地進行調查監測。
今年8月12日,廣東省2022年林草濕調查監測工作全面完成,取得了全國林草生態綜合監測森林樣地調查進度排行第一、林草濕總體進度排行第二的佳績。
一直以來,廣東林草濕資源調查取得的豐碩成果,背后是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的有力支撐。記者了解到,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堅持以弘揚林勘精神為抓手,依托人才和數據的兩大優勢,培養“四有”型林草創新人才,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林草科技人才隊伍。該院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37人(占比97.85%),其中正高級職稱24人、副高級職稱68人。
經過70年的發展,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在林業調查監測設施、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比如,建立了“廣東省林業碳匯計量監測創新平臺”“廣東省濕地監測創新平臺”“廣東省石漠化生態恢復監測創新平臺”等省級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引入原子吸收光譜儀、植物冠層分析儀、濕地生態系統智能化監測數據采集終端等野外科學實驗設備。
“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儀器設備,廣東林草濕綜合監測逐步實現了從手工到自動、從粗放到精準、從分散應用到集成聯動的巨大轉變。”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正高級工程師劉凱昌表示,正是科技賦能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大大提升了監測水平和效率。
林業資源監測朝著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走進廣東林業數據中心,記者看到,廣東省林草濕智慧平臺已經上線運行,該平臺包括資源概覽、數據展示、統計匯總、輔助決策和配置管理等多個模塊。
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黃寧輝點開該平臺上惠州博羅縣的一片山林,可以看到林地的三維可視化地圖,也能對比不同年份的森林資源變化。“現在全省森林資源、生態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護地、石漠化土地面積等資源數據匯聚于‘一張圖’,一目了然,非常直觀方便。”黃寧輝說。
在廣東,林業資源監測工作正朝著智慧化、數字化方向發展。除了三維可視化,遙感多旋翼無人機、激光雷達等新型技術裝備在林業調查監測中的應用,已是家常便飯。例如,無人機能通過機載激光雷達掃描樹木,測量冠幅,樹木成像后,通過公式去計算樹種林分蓄積量,省時又省力。
近年來,廣東省林業局依托該院成立數字林業技術中心,主要負責林業數據匯集存儲、治理共享和應用服務,建設和完善林業一體化數據庫,制定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開展遙感數據應用研究和推廣,提供數據應用與處理的技術支持、培訓和咨詢等。
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院長林壽明表示,該院將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可視化技術與林草濕資源管理業務深度融合,實現省域范圍內林草濕資源的三維可視化、部分重點區域實景虛擬仿真,綜合展示資源現狀、資源保護與修復全貌,增強全省林草濕資源調查評價監測能力,推進全省林草濕精細化管理。
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落實林長制等重大戰略中,廣東林勘人也持續貢獻技術力量。比如,積極研究碳匯計量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指導林業碳匯計量監測、交易項目開發;全面推行“廣東省智慧林長綜合管理平臺”,加快林業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為各級林長推進工作做好技術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