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1月8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二級巡視員呂洪濤8日在一場研討會上說,各級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審前督促履職作用,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爭取最佳辦案效果,95%以上的公益損害問題都在審前得到解決。
11月8日,“環境法治與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成都舉行。呂洪濤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專題研討環節發言時有此表述。
據統計,2018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53萬余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45.6萬余件、民事公益訴訟7.4萬余件,發出檢察建議37萬余件,建議采納率98.2%,共起訴3.5萬余件,獲法院支持2.6萬余件。
“經過持續探索,中國的檢察公益訴訟已逐步成為明顯區別于傳統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獨立訴訟形態。”呂洪濤說。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公益訴訟實質是履行法律監督本職。檢察公益訴訟既具有督促性,也具有協同性。
“檢察公益訴訟不是代行其他部門職權,而是聯動審判機關、行政機關、社會組織等依法各司其職、協同治理。”呂洪濤介紹說,最高檢已會同最高法、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等單位會簽建立工作機制。此外,“兩高”共同出臺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凝聚更強環境法治合力。
呂洪濤還說,檢察公益訴訟注重引導公眾參與,匯聚社會力量守護公益。“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已注冊志愿者9.4萬人,提報有效線索1.7萬余條。
有分析認為,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量最大、最成熟的領域,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已從傳統的污染防治延伸到綠色低碳發展,檢察機關重點辦理了一批有影響的代表性高質效案件。
今年,最高檢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在流域治理上的獨特價值,立案辦理了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專案。呂洪濤說,針對礦業污染、城鄉水污染、農業養殖污染、船舶污染、河湖“四亂”、水土保持監管、生態流量監管等問題加大辦案力度,截至目前,全國四級檢察機關已立案1400余件。
“全國檢察機關將堅持以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為牽引,緊緊圍繞綠色低碳發展新部署,持續加大對珠江專案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辦案力度。”他說。(完)